吧?
发挥内阁六部的主观能动性,是很重要的课题。
眼见群臣达成共识,朱翊钧才勉强开口:“彼时海禁乃国策,其人称王建制,妄图逼迫朝廷开禁,干涉国策,触犯国法,按律理当戮之。”
不管怎么说,汪直都立国称宋了,给人砍了肯定是一点毛病没有。
张瀚脸色有所缓解。
申时行张嘴欲言。
朱翊钧再度开口:“如今先帝稍开海禁,朕亦有所发扬,所谓世殊时异,东南百姓希望朕此时宽宥一二,也算是众望所归。”
在封建统治阶级的背景下,汪直就是该杀,但准备搞资本主义萌芽嘛,也不是不能现在跳脱出嘉靖朝的历史背景,客观评价一下其人。
这有点和稀泥的味道,但殿内双方听了这话,好歹是偃旗息鼓:“陛下圣明!”
栗在庭达成目的,也是心满意足:“陛下圣明!”
朱翊钧继续说道:“定安伯曾与朕言,倭寇乃是厉行海禁,而影响沿海百姓日常活路的结果。”
这是高拱一力推行隆庆开海的共识基础,倭寇为患乃海禁所致,海禁一日不废,倭患一日不宁。
群臣都是隆庆朝过来,对这说法自然没有二话。
皇帝这就是给汪直翻案了——人是好人,大环境逼的,触犯国法也是可怜可惜。
“朕听闻,当初胡宗宪让汪直之子向日本去信其父,汪直回信曰,儿何愚也!汝父在,厚汝;父来,阖门死矣。”
“但即便如此,互市之诺一出,汪直依旧倒戈卸甲,以礼来降。”
“乃至狱中仍在进言皇祖,如仁慈恩宥,得效犬马微劳驰驱,浙江定海外长涂等港,仍如广中事例,通关纳税,又使不失贡期云云。”
汪直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实现他的互市理想。
如果跳出那段历史来看,汪直就是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是资本主义在嘉靖朝尝试发展的先锋人物。
当然,想归想,朱翊钧不会这么说。
他顿了顿,盖棺定论道:“所谓死得其所,朕姑且以逼促国朝,通关纳税等事,追封汪直为五船子!”
话音一落,张瀚便闷哼一声,颇有憋出内伤的感觉。
栗在庭贴心追问道:“陛下,要袭与其子么?”
朱翊钧愣了愣,旋即摆手否决道:“让其后人安稳度日罢。”
做表态的事,没必要给人子嗣架起来。
否则,人家胡宗宪也不是没后人,来来回回翻案谁受得了?
朱翊钧看向朱衡:“朱卿也看到了,福建眼见便要通航,紧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