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
兰台与内阁有了共识,那事情便敲定一半了。
朱翊钧最后看向礼部尚书汪宗伊:“汪卿以为然否?”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汪宗伊仰着头,看着房梁出神。
旁边的殷正茂正要提醒一句。
“回陛下的话,天下之事,久则不能无弊,弊则通变,实乃天道。”
汪宗伊回过神来,娓娓开口。
第一句便引用了张居正评价王安石的原话。
只见其神色感慨,继续说道:“宋至神宗,国势不振,一泻千里,实有旦夕倾亡之迹。”
“弊则通变,天下不变则必死,变则或死。”
“一如今日,不论成败,亦非变不可!”
借古怀今的意味太重了,在场众人自然都能听出来,无不动容。
众人如今齐聚于皇极殿共商国是,不就是这个缘故么?
朱翊钧沉默片刻,率先击节称赞:“弊则通变,诚然也,不能只有在事成之际,才歌颂变法。”
“王安石救亡图存,虽败犹荣!”
见没了异议,朱翊钧最终拍板——王安石一念报国,不可谓非君子也。
王世贞默默将这话记了下来。
当初南郊祭天,以张居正比王安石,对新法痛斥不休的赵锦,致仕后若是知道朝廷要为王安石重新作传,不知会作何反应。
王世贞想到此处,又忍不住用余光打量了皇帝一眼。
与宋神宗的左右摇摆不同,今上于变法,当真是从来没有过一丝犹豫。
但话又说回来,相比于王安石被反攻倒算后,宋神宗还能落得个好名声而言,如今新法若是事败,这位的名声,恐怕不会比这数百年来王安石的名声好。虽败犹荣……但愿这位不会有等着后人翻案的一天。
王世贞心中在感慨什么,外人自然不会知道。
随着皇帝表态,替王安石翻案之事,便定了调。
那就回到皇帝起初的提议上了。
朱衡向来说话不讲忌讳,径直开口:“陛下方才说新政的口号,不知道是要如同王安石的‘三不足’一般,还是孔平仲所做的‘熙宁口号’一诗?”
朱翊钧摇了摇头:“都不好,至少得简单直接,一听便懂。”
类似于“三不足”的口号,听着固然震耳欲聋,但太含糊了,老百姓听了只会一头雾水。
而作诗什么的就更雅了,曲高和寡,不利于宣传。
这时,吏科都给事中陈三谟突然开口:“陛下,臣以为,李司业的学说甚是贴切,可拿来就用。”
朱翊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