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馆里也是可以查到资料的,所以用来举例不用特别说明资料来源,底下的各位研究员也可以很快接受。
王建昆在台上不断的板书,写完一版又一版,底下的老专家一开始是不相信他的,都没怎么动笔,就坐在台下看,只有那3个中年专家和几个年轻的研究员跟着王建昆的板书进行演算。
随着王建昆板书的越来越多,讲解的也越来越流畅,这些老专家坐不住了,开始拿起纸笔跟着王建昆进行演算,然后他们的眼睛是越来越亮,心情也是越来越激动。
因为跟着演算后发现,这个通解方程确实能大大简化计算,他们一边演算这几个例子,一边结合自己在设计时遇到的难点,不自觉的开始进行了对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图纸的演算。
由于他们设计的是一款要进行超音速飞行的战斗机,所以翼面形状,机头截面形状,进气口形状,特别是那对鸭翼大小形状以及位置,都需要经过风洞测试以及有限元分析才能确定下来。
可惜他们厂缺乏经费,国内的风洞还在进行着更重大的研究,他们排不上也没那个经费去吹,所以就需要他们先完成纸面演算,然后经过多方审核后才有可能进入模型制造和吹风洞阶段。
原本他们想着纸面演算应该不会很难,5,60年代就能通过纸面计算完成原子弹和导弹的设计,他们现在有几台每秒千万次的计算机,应该会很快的。
可惜他们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不知道这里面的难度,更是低估了ns方程的复杂性。
因为这款带鸭翼的飞行器的气动外形是比美国的f16还要复杂的,国内能用到的材料也跟美国的不同,发动机的推力和大小更是不一样,所以计算的难度是大大的增加。
他们已经卡在图纸演算这步好几个月了,要不是殷厂长和几个牵头的人坚持要鸭翼,说不定他们已经推倒重来按照f16的样子设计个类似的机型了。现在有了这个通解方程,他们发现进行演算太方便快捷了,于是他们不再小觑王建昆了,知道这个年轻人在这方面确实是很有本事,把那么复杂的数学难题解决,并且还能给他们讲清楚如何应用在具体的工程问题上,举的那些例子也比较有代表性,让他们可以快速的掌握相关的方法。
“好了,这个通解的应用就讲到这里了,大家还有什么疑问的吗?没有的话那就结束吧。”
“王建昆同志,你讲得很好,我要向你道歉,之前不应该质疑你。”之前那个在会议开始前质疑王建昆年轻的贺姓老专家向王建昆道歉。
“贺老我可受不住,不需要向我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