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尚书李汝华求见!”南书房的门是开着的,传递消息的宦官也早就递过消息并得到了应允,但站在南书房的门口唱名太监还是一板一眼地为李汝华通名。
“宣。”一个明显不是很精神的声音从大殿深处传来。
进殿后,李汝华发现皇上正在跟两坨小铁块较劲。“臣李汝华拜见吾皇万岁!”
“起来吧。”朱常洛颔首,然后对魏朝说道:“给李尚书端一张凳子来。”
不一会儿,魏朝把一张拴着垫的凳子放到李汝华的屁股后边儿。“李大人,请坐。”
“多谢皇上。”
“谢魏秉笔。”
“说吧。有什么事儿?”朱常洛继续跟手里的铁块较劲。
“先帝爷”李汝华还是照例以诉苦开头。
“停!”朱常洛止住他。“你这个人每次来朕这儿要钱都要提父皇一嘴,给朕徒增些伤怀。”朱常洛摆出一副孝子的样子。但实际上,他对万历皇帝的印象就只有挂在宗庙里的画像。“要多少?直说。”
李汝华也不脸红,直接说道:“请圣上拨帑银二十万两,犒劳诸西南土司。以免土司兵劫掠乡民。”
“他们还有这恶习?”朱常洛放下手里的铁块,接过宦官递来的干毛巾在脑袋上擦了擦。
“除女土司秦良玉驭下严峻,白杆兵军纪肃穆外,其余土司兵皆有掠民充饷之先例。”李汝华回答道。
“王安,写个条子,让内承运库调二十万两给户部。钱怎么,着户部和兵部一起商议。”朱常洛也不废话。“过往之事不再追究,但粮饷齐备之后若是再发生同类事,就重参严办。”
“奴婢领旨。”王安抽出一张白纸,开始拟令。
“臣代诸土司及辽东生民叩谢圣上天恩。”李汝华嘴上这么说,但心里还是想:严办?各代皇帝都是重兵甚于重民。就连孝宗弘治在面对边兵杀良冒功的案件时也是不惜亲自下场干预审讯,以证据不足为由为边兵开脱。现在辽事虽稳,但反攻无期,官司要是真打到皇帝这里来多半又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