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影响。” 一位水利工匠兴奋地向我介绍道。
在农作物品种改良方面,各地的农官们积极寻找耐旱作物品种,并在受灾地区推广种植。一些耐旱的麦、粟米品种逐渐在大秦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同时,民间的商人们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将粮食、衣物、药品等物资运往受灾地区,支援救灾工作。
“陛下,我们虽为商人,但也深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些物资是我们商饶一点心意,希望能帮助受灾的百姓度过难关。” 一位富商代表道。
看到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共同抗灾救灾,我心中倍感欣慰。在这场与旱灾的斗争中,大秦帝国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就在大秦全力抗击旱灾之时,周边的一些国家也得知了我们的灾情。原本以为会迎来落井下石的局面,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一些国家竟主动伸出了援手。
北方的义渠国派遣使者前来,带来了他们储备的一部分耐旱牲畜和草原上特有的耐旱草药。使者道:“陛下,我义渠国虽与大秦时有纷争,但如今大秦受灾,百姓受苦,我们感同身受。这些牲畜和草药,希望能对大秦的救灾工作有所帮助。”
我心中一阵感动,道:“多谢义渠国的慷慨相助,大秦定不会忘记这份情谊。待灾情过后,愿与义渠国加强友好往来,互通有无。”
南方的百越部落也送来了他们积攒的粮食和一些擅长治水的部落族人。百越首领的书信中写道:“大秦强盛,一直庇护周边。今闻旱灾肆虐,特尽绵薄之力,望能助大秦渡过难关。”
这些国际援助,无疑为大秦的救灾工作注入了新的力量。我下令妥善安排这些援助物资和人员,让它们在救灾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我也派遣使者回访这些国家和部落,表达大秦的感激之情,并探讨灾后的合作与交流。
“此次国际援助,让我们看到了国与国之间并非只有纷争,还有互助。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共同发展。” 我对大臣们道。
在救灾过程中,我意识到科技的力量至关重要。于是,我召集帝国的能工巧匠和科学家们,鼓励他们研发新的救灾技术和工具。
一位年轻的工匠呈上了他发明的一种新型水车。“陛下,此水车可利用风力转动,无需人力,能更高效地从井中取水灌溉农田。”
我看着眼前的水车,心中大喜。“好,立刻在受灾地区推广这种水车,让更多的农田得到灌溉。”
同时,科学家们还研究出了一种改良的土壤保湿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