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重视和战胜旱灾的决心。
祈雨仪式当日,咸阳城万人空巷,百姓们纷纷前来观看。我身着祭服,神情庄重,在祭坛前虔诚地向上祈祷:“上啊,大秦子民饱受旱灾之苦,朕愿以身为祭,祈求您降下甘霖,拯救万民于水火之郑”
仪式结束后,我向百姓们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大秦的子民们,此次旱灾虽是灾,但朕绝不会坐视不管。我们大秦帝国,有强大的国力,有众志成城的百姓,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战胜旱灾,重建家园!”
百姓们被我的话语所感染,纷纷高呼:“陛下万岁!大秦万岁!”
为了进一步稳定民心,我还下令减免受灾地区百姓的赋税徭役,让他们能够安心投入到抗灾自救之郑
“陛下仁德,我们愿追随陛下,共渡难关!” 百姓们的声音响彻云霄。
旱灾仍在持续,短期的救灾措施只能缓解一时之困,必须制定长期的应对策略。
我召集大臣们和各地官员,共同商讨长期应对旱灾之策。
“陛下,臣以为应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兴修水利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水源问题。” 一位官员提议道。
我点头表示赞同,道:“不错,朕决定在受灾地区大规模修建水渠、水库等水利设施,引黄河之水灌溉农田。同时,鼓励百姓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陛下,还需改良农作物品种,培育耐旱作物,以适应干旱的气候条件。” 另一位官员道。
“此计甚好。传朕旨意,命各地农官寻找和培育耐旱的农作物品种,推广种植。” 我道。
此外,我还决定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组织农业专家研究抗旱技术,传授给百姓科学的抗旱方法。
在长期应对旱灾的过程中,我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于是,我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招募有治水经验、农业技术专长的人才,充实到救灾和重建工作中来。
“无论你是何身份,来自何地,只要你有真才实学,能为抗灾救灾和国家重建贡献力量,朕都将予以重用。” 我的诏令传遍大秦各地。
我的诏令下达后,大秦各地纷纷响应。各地的能工巧匠、农业专家纷纷奔赴受灾地区,为抗灾救灾和重建工作出谋划策。
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来自巴蜀地区的水利工匠们带来了先进的治水经验。他们设计并指导修建了一系列的水渠和水库,将黄河水引入干旱的农田。
“陛下,按照我们的设计,这条水渠建成后,可灌溉周边数十万亩农田,大大缓解旱灾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