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人手负责大棚和养牲畜,此地算一个饲养场中转场。
百姓过上三个月收获大豆,再过两个月收获高粱,立即翻耕种冬小麦。
指望着百姓吃大棚蔬菜花高价钱是做梦,百姓宁肯不吃,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家产。
里长笑着在旁边出声:“想来今年会有许多当地人成亲,咱把不少工具送给了百姓。”
“对,他们有房子了。”朱樉跟着笑。
“值了!”朱标颔首。
他们想到帮百姓挖的窑洞,挖了那么多,还专门加固一番,百姓娶媳妇儿难就难在没有住的地方。
一家好几口人挤在一个窑洞中,谁想成亲,周围的邻居帮忙挖,挖个窑洞要很长时间。
本地总是地震,大震倒是没几个,小地震多,窑洞修不结实,都不用准备棺材了。
队伍的人手多,加上工匠,一五七口的人家,夫妻带五个孩子,四男一女,女的等着嫁人,男的找媳妇儿。
于是就给他们家挖了八个大窑洞,两室一厅的那种。
原来的那个窑洞都是小洞,住着不舒服,留着当仓库,夫妻搬出来住。
四个男孩子娶媳妇儿,四个窑洞就够,女的以后要嫁出去,回娘家得有个自己的窑洞。
额外的两个让夫妻继续生,或者客人来了临时住。
整个大同,不是一处小村子如此,所有的都一样,双方一看,你们有新的洞了?我家也是,那咱就说个亲吧!
今年还能收获大豆与高粱,吃饭没问题,将来的日子一定好过。
至于彩礼什么的好说,象征性地给点即可,大家都穷,想多要就别嫁人,想嫁到外面?一百里外拿路引。
……
在朱标队伍帮大同百姓的时候,阳曲县那里终于得到消息,官员估算了下距离,选择放弃,不去了,到地方人家又走了。
而北平所在,收麦子比大同晚一些,现在也都收完,同时帮着种下大豆与高粱。
徐达带着太子府与秦王府的部分人手到此坐镇,在听到有的地方总是被水淹没,大家都不愿意种粮食的时候,太子府的人提议改种水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