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不同,而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时就吸取了大量鬼巫文化,治下松散,而没有中原大一统王朝儒法待下的严苛,自然更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
其后即便是外部势力建立的川蜀政权也必须对本地的天师道领袖做出一定的让步,比如氏族流民首领李特建立成汉政权之后,就册封范长安的祖上范长生为宰相,免予其“鬼卒”劳役赋税。
道教拥有了如此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自然会引起世俗政权的敌视,南梁大臣刘勰在其《灭惑论》一书中批判道教“运钝则蝎国,世平则蠹民”、“是以张角、李弘,毒流汉季;卢循、孙恩,乱盈晋末”,其中张角、卢循、孙恩都是历史著名利用宗教起义作乱之人,而李弘何德何能,能与以上三人并列呢?
如果更详细的翻阅汉魏晋史书,就会发现当时以“李弘”为名的宗教起义领袖实在是太多了,仅仅从东晋明帝天宁二(324年)到北魏孝明帝武泰初年(528)两百年时间里,史书上明确记载的“李弘”起义就有九次,其发生地遍布全国,没有在史书上明确记载的只会更多,显然,不可能有一个叫李弘的人活了两百多年,流窜全国各地,不断发动起义,难道这只是偶然吗?
这就要在当时流行的诸多道教经典中寻找原因了,在这些经典中,李弘乃是老子的化身,即老子西出潼关化胡成仙之后,其在人世间行走的化身便名叫李弘。于是乎,从汉代开始,道教中便有“老君当治、李弘应出”的谶语,而东汉后期黑暗的政治环境和魏晋南北朝的纷乱状态,自然更增添这种弥赛亚式样预言的吸引力。人民越是对现实政治失望,就越是寄希望于那位“老君化身”来到世间,建立一个太平盛世,脱离现世的苦难。
看到这里,应该就不难理解范长安等人对天子给自己的儿子起名李弘的忿怒了,皇帝把自己的儿子起一个未来救世主的名字,叫他们如何忍受的了?作为范长生的后代,他们与当时的天师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李家在登基为帝之后,尊老子为自己的始祖,尊崇道教,但李家尊崇的道教却和范长生他们信仰的天师道是两回事,南北朝时期,北朝有寇谦之、南朝有陆修静对天师道进行了改革,他们的改革虽然各有不同,但大体来说就是放弃了当时道教对教众控制和基层组织,换取世俗政权对天师道上层的赏赐和官职,从那以后,天师道就成为了世俗国家的一部分,自然就没有之前那种战斗力和攻击性了。而在范长安等人看来,这种新道教不啻是一种异端和背叛,自然是嗤之以鼻。
“李弘在不在成都我不知道,但肯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