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家来说,稍微想一想就能够明白。
可关于气候,连他也没有想到。
这当然也不怪竺可桢,他是一个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可是在青霉素的培育上面,还是一知半解。
不能够结合起来也是正常的事情。
但是,他包国维做到了
“关于地理方面,没有什么错误,只是关于气候方面,你是怎么知道建宁地区,常年平均温度乃是20摄氏度的?”
竺可桢有些疑惑地问道。
“这”包国维一时间有些语塞了,他总不能说是后世统计出来的吧?
随后便牵强解释说道:“我看了一些建宁地区近代县志还有研究资料,从里面总结出来,想来是大差不差的。”
他打着哈哈。
好在,两位先生也没有深入追究。
只是,竺可桢在心里记下了这个数据,今后决定一定要去建宁研究一番。
梅光迪迫不及待地说道。
“秉文,你快与我说说,后面的几个理由是什么?”
他太好奇了,前面几个都这么准确,后面三个会是什么。
包国维挠了挠脑袋,有些不好意思,因为这剩下三个,有两个理由他是绝迹不能够说的。
竺可桢看出了他的窘迫,不由得询问说道:“秉文可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若是不能说,捡着可以说的告诉我们便是。”
这年代里面,有什么敏感话题,不能够当面提及,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包国维松了一口气,好在面前两位都不是什么不讲理的人,他笑着说道。
“其三乃是闽北地区,相对于渝市更加临近大海,进行海上贸易显然更加方便一些.至于其他的,我想暂且保密。”
见包国维不愿意说,梅光迪立即大失所望,有些不满地说道。
“秉文,你这可是在吊我们胃口,实在是不地道。”
但他也仅仅只是胡咧咧几句,并没有深究。
只有竺可桢,一直盯着包国维看,凝神观察似乎想将包国维脸上看出来。
结束了交谈,趁着夜还没有深,包国维便打算打道回府。
今夜他收获良多,一方面是获取了华夏科学社的帮助,得到了青霉素后续研制的助力,有了这些爱国科学家的帮助,不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不用担心了。
甚至于政治上的问题,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另外一方面,经过讨论后,他也确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便是在闽北地区建立起自己的产业链,为今后的国难提前做准备!
临走的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