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权等情况。”
“如此诸机构交叉审查,以保证天下间不管是朝廷的官办工坊,还是特许经营制下的民营工坊,都能够依规行事,保证产品质量与朝廷利益。”
“再者,由于工坊分布各地,情况各异,而官员人手有限,故而众监督机构也将进行分级管理。”
“对于那些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广的工坊,朝廷将实行重点监管,增加巡查频次,深入检查生产的各个环节,而对于规模较小的工坊,则采取定期抽检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同时,朝廷还应鼓励工坊之间相互监督,乃至工人和其他民间人士进行举报,特别建立举报奖励机制,若其举报工坊的违规行为得以查实,举报者可获得丰厚的奖励。”
“.”
苏曜连珠炮般的发言,顿时让朝堂之上鸦雀无声。
发问的甄姜瞪大了眼睛,参议的大臣们也是面面相觑。
他们没想到,这位大将军竟然在短短时间里拿出如此多的办法,而且考虑的如此周全。
“大将军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实乃我等望尘莫及。”
“小女子受教,对此策再无半点疑虑。”
甄姜心悦诚服,微微欠身,美目中满满的光彩。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回过神来,一时间,朝堂上响起了一片片赞叹之声。
就这样,关于特许经营制,以及工部新部门的动议就此在朝堂上通过,改革之风也就此吹向了全国各地。
首先响应的,自然是无极甄氏、太原王氏、涿郡卢氏、颍川的荀氏和钟氏等苏曜铁杆支持者。
在政策落地前,他们便已经把申请书还有足额的金钱一车车的拉了过来。
这些家族迅速行动起来,纷纷在各自的地盘上建立起了造纸和印刷工坊,他们看中了其中的利润,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自己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而这些家族的行动,很快就引来了其他世家的争相效仿。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纸张和书籍的产量迅速提升。
而这一政策也在科举之后,成为了苏曜最广受天下赞叹的仁政。
“圣王之策,圣王之策啊!”
“大将军大兴文教,传道授业,广建纸坊和学校,实乃学子之福,天下百姓之幸也!”
孔子言有教无类,如今苏曜推行此政,正可谓是身体力行,将有教无类落到了实处。
以往间学子们求学艰难,纵使是世家大族,一门往往也只能精通一项家学,就更别提那些因书籍昂贵而难以求学的寒门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