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伤好人。
因此,蔡思瑾的奏折都是经过他调查了解之后写出来的,上奏的次数虽然不多,但是每次一查都是真事儿,一点儿都不冤枉那个官员!渐渐的,倒是得了众京官们高看一眼,总觉得蔡思瑾不愧是探花出身,做事情就是比其他毛头小伙子要沉稳,箭不虚发啊。
与改革对立的世家出身的大臣们一开始在朝廷上也是分毫不让、据理力争的。即便有着督察御史们的弹劾也不怕。但是自从蔡思瑾开始频繁发力之后,他们就有些郁闷了。竟然还有人在朝堂上那么不小心、那么冲动,竟然将真话讲出来!实在是太不谨慎了!这个蔡思瑾有毒!
其实他们不知道,他们只是被蔡思瑾发动了“明察秋毫”这个技能之后额外的那10%强制说真话的作用所影响了。不过10%的几率都能在他们身上发动,他们的运气也是......
皇上对于那些查证属实的事情自然是严惩的,谁让你阻挡我的路、挡着我和谢正卿改革呢?一时间整个京城的官员们也都夹紧了尾巴,生怕被蔡思瑾抓到任何的错处。
那些见风使舵的人已经很有眼色地往皇上、谢正卿那边靠拢了。不过因为谢正卿在全国实行积极的财税改革,取消人头税,“摊丁入亩”,将所有的税收都放到了地主的头上,这就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税收、增加了地主的税收,损害了现在将土地攥在手里的大地主(也就是世家大族)的利益,所以靠拢过来的人都是一些寒门出身的士子或者是小地主以及世家之中没有实权的庶子。
那些既得利益者因为与谢正卿、与皇上有着根本的利益冲突,所以是绝对不会向谢正卿靠拢的。他们在朝堂上采取了龟缩的政策,纹丝不动、避其锋芒。改革么,历朝历代的人都曾经进行过,结果呢?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不管是谁想要坐稳江山都不可能把他们逼得太急的。
他们想要反对改革并不必跳得很高,没有必要在朝廷里、在早朝上和谢正卿争个脸红脖子粗。只要他们在地方上稳住,不管怎么改革他们的利益都会纹丝不动,不用自己亲身下阵捋起袖子和谢正卿拼个你死我活。
商鞅变法厉害吧?结果促使变法的商鞅是怎么死的?车裂!
所以别看谢正卿现在又是首辅、又在进行着改革,权倾朝野、看似很风光。其实真正的世家大族们都在冷眼看他的笑话,总觉得谢正卿这个人像跳梁小丑,或者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的。
就这样,一部分人明显做了墙头草倒向谢正卿谢首辅,支持改革,另外一部分人暂时蛰伏,预备消极抵抗,所以一时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