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开口,疏通河道。
二是一定要改地方分段负责黄河堤坝的现存状态。现在这样分段治理,每一个县的堤坝规格和质量其实都不够统一,若是该县的堤坝决口,造成该县灾情,其实并不一定是该县县令修河不利,有些时候会是上游砍树或者修堤不够好,导致大量泥沙卷入下游,或者是下游的县觉得此番水患抵挡不住,使坏让人扒了上游河堤的口子......凡此种种,若是没有一个人总管河道,难以区分责任。
蔡思瑾想了又想之后,还是将前世里“监河御史”这个职务直接提前提出来了。
三是修理河堤是整个大晏朝的事情,并不是黄河经过的某个县城的事情,不能把修筑堤坝的所有费用都全部摊到那个县城之内,还不如由中央从国库之中统一拨付,让监河御史拿着银子到地方上去抽调民夫修理河道为宜。
但是为了避免日后户部使绊子,不及时拨付这部分费用,耽误河工,蔡思瑾想了想之后又改了自己最初的想法,还是中央和地方各自拨付一半的费用为宜。地方各县再穷,那段河道毕竟是在它境内,若是决堤会影响该县数以万计的民生的,他们不会像户部那些人一样漠不关心,基本不会敢拖欠修河的银子的。
蔡思瑾打完草稿之后发动“妙笔生花”技能再改了一遍自己的草稿,然后就认真誊抄在答卷上。他心中对这份答卷很满意,他知道自己的“妙笔生花”技能之中有一个作用,就是让答案非常符合出题人的心意。他并不知道前一次因为这个功能被坑了一把,这一次也喜滋滋地等着这个功能发挥作用呢。
在殿试之中,皇帝是会从龙椅上走下来巡视一圈的,但是一般而言并不会在哪个学子面前站立太久的时间。一来避免影响该学子考试的心情以及发挥,二来也免得自己的喜好被人猜中,圣心就是要“难测”才能对众臣僚形成威慑,一个皇帝若是种种心思都被臣下猜中了摸透了,也就难以管好这个国家了。
因此,虽然他在经过蔡思瑾的案桌的时候瞟到了蔡思瑾草稿上“建堤束水、以水攻沙”以及“含水湖”“遥堤”等重要字样,心中一震,非常感兴趣。但是却也面色不动,并未在蔡思瑾案桌前停留太久,而是径自往前行去,只是心中记住了蔡思瑾的桌号、名字,准备到时候好好看看蔡思瑾的卷纸。
大晏朝开国至今都是有“成例”的,每届科举会试之中取前100名,赐为“贡士”,然后在殿试之中评出前三名赐为“一甲进士”,第四至三十三名赐为“二甲进士”,之后全部赐为“三甲同进士”。因为当科某些学子担心自己学识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