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寄予了厚望。
只是在这场战斗中,如果没有队员们的干预,秦王可能会选择王翦出战。
毕竟,拿下楚国对于统一六国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闪失,再加上李信年轻,缺乏王翦那样的经验。
但在朱庆阳的安排下,一切与历史相符,李信成为了这场战役的主帅,率领二十万秦军攻打楚国。
秦王坚信,李信出马,必定旗开得胜。
一方面,这是仙人所选,天命所归;另一方面,李信本身实力强大,在北击燕国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凭借骑兵的高机动性,追击燕王、燕太子,迫使其献上太子丹的头颅,从而声名鹊起。
秦王觉得这场战争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胜券在握。因此,他这几日一直在大殿中筹划着下一步吞并齐国的计划。
然而,秦王对李信寄予厚望,李信也踌躇满志,他率领二十万秦军,一心想要建立不朽的功勋。
但楚国并非无人,老将项燕让这位年轻将领领略到了战争的残酷。
李信、蒙恬率领的二十万秦军挥兵南下,鉴于秦楚边境多为平原,无险可守,李信断定楚军必会集中兵力,在汝河两岸利用河流地形来阻击秦军。
因此,二十万秦军兵分两路。
一路由蒙恬率领,沿汝河两岸前进,正面进攻楚军;另一路由李信亲自率领,从汝河以南经过舞阳、平舆、新蔡,迂回楚军左侧翼,与蒙恬军会师。
采取两翼钳形攻势,包围楚军并歼灭之。
可惜李信太过年轻,没想到老谋深算的项燕并没有按照秦军的思路行事。
远征的秦军在汝河两岸扑了个空,这让李信心中疑惑不解。
但事已至此,他只能继续率军南下。
在项燕的带领下,楚军主力并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和从四面八方汇聚的情报,在秦军主力附近游走,等待破敌的时机。
最后,在李信万万没想到的时候,楚军发起了总攻。这一仗打了三天三夜不息,当李信排除万难赶到城父时……
早已蓄势待发的楚军主力已经大破秦军大营,连斩七位仅次于将军的校尉。
李信本人也只能在蒙恬的接应下,狼狈地带领残兵逃回秦国。(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