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大汗隆恩”,朝乐门大喜,忙代祖父谢恩。
“嗯”,苏勒坦嗯了一声,深邃的目光往南、往南、再往南,越过草原,超过长城,直抵九边重镇大同。
——
大同,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在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治中心,北魏、辽、金都曾以大同为都或陪都。大明立国第二年,常遇春从元军手中收复这座城市。作为九边重镇、代王封地、屏全晋而拱神京的北方锁钥,这座城市经过大明朝持续百余年的苦心营建,被锻造得固若金汤。
说是固若金汤,那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整座城其实是由一城三关紧密聚合的城关集群,号称“凤凰单展翅”,即以镇城居中,操场城、东小城、南小城三座城关分别拱卫北、东、南三侧。镇城周长二千四百余丈,开有四座城门,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均建有瓮城,瓮城之外又有月城。操场城、东小城都是独立小城,唯有南小城与南门的月城连为一体。四面城墙建有角楼四座,角楼之外各建有一座独立的墩台,名曰控军台(也称望军台),墩台以踏板与角楼连接,通过加强侧射和消除死角来强化角楼的防御能力。总之,这种强悍的防御在全国是非常少见的。大明朝还特别注意大同周边的防御,九边重镇中,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合称中三边,大同居中,三镇唇齿相依,更让这座城异常难打。
除此之外,这还是一座拥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城市。比如,大同西北角楼名曰乾楼,按照中华传统,乾位所在的西北方居于八卦方位之首,所以乾楼的规格明显高于其他角楼,无论是睥睨群楼的高度,还是八角形的外观,都彰显着它的地位,因而被誉为大同的镇城之楼,也称镇楼;再比如,南城墙东部八角七级砖构宝塔,名曰雁塔,雁塔底部石碣上镌刻着全城历代举子的姓名
大同城是繁华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交汇于四牌楼的十字街把城市划分为四个区域。东北隅代王府象征皇室权威,虽然历经战火残破,却仍是城内最大的建筑,拥有全国最大的照壁:九龙壁;西南隅的华严寺,烟火袅袅,烟寺相望,慈悲庄严;东南隅文庙巍然斯文在兹;西北隅的大同总镇署则是全城的权力中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宣大总督已经被顺治帝裁撤,山西一省亦无提督,仅余的三位大员中,山西巡抚白如梅驻于太原,太原镇总兵李好贤驻于平阳府,留在大同的仅有大同镇总兵彭有德一位。
此时此刻,全城的主心骨、大同镇总兵彭有德正愁眉苦脸地在总镇署内踱来踱去。这位彭有德是有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