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中的这支大鸟铳乃是兵部武备司的能工巧匠仿照鲁密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鹰铳”、大明的“鸟铳”所制,全长约两米上下,有效射程可达两百步(约三百米)。制成后,据说皇帝陛下亲自试射了几枪,很满意,认为是军中利器。原本,匠人们给这种铳取名为“赞巴拉克”,可陛下爱极了此枪,亲自赐御名“苏勒坦”。好家伙,以皇帝的名字命名,足见重视程度!
这种大鸟铳虽然威力极大、射程远,却很笨重,靠人背会很吃力,对缺少战马的明军并不实用,他们更喜欢用轻便的火铳。可对于马匹众多的卫军来说,用重型火枪完全不是什么难事。乾元帝之所以坚持装备这种重型火枪,是因为他知道这种大鸟铳在另一个时空准噶尔人与满清的战争中,因为火力猛、射得远,给了八旗军巨大杀伤。至于制造工艺繁琐、笨重等问题,不要紧,可以慢慢改良。
苏勒坦大鸟铳经过多次改进,已有三种型号。敖敦手中的这支便是“苏勒坦3型”。与前两种型号需要火绳点火不同,这是一支自生火铳,配有火石自动打火装置,不怕风雨也不须事先火绳点火,发射速度与精确度大为提升,不过却因为造价高、哑火率等问题被许多大臣反对。“先用着,有缺点后面再慢慢改进嘛”,在皇帝陛下的大力强推下,这种枪还是被装备到卫军中。辽王的军队中装备有六百支大鸟铳,其中两百支是这种自生火铳。“呯”,敖敦扣响扳机,一枚大弹丸带着死神之音,射穿了大盾的第一层木板、中间层、第二层,在阿睦尔的脑门上留了个大大的弹孔。
“扑通”,札萨克图部又少了名无关紧要的阿达克。
战况愈发激烈,不断地有士兵涌上城头,又不断地被赶下去。
辽王的战袍已变得血红,凶猛的一记斜劈,一名喀尔喀人身首异处。他收刀在手,发现身后的尤姆哈噶斯也开始向冲上城头的喀尔喀人射箭,目光霎时和煦了许多,这女人终究还是选择了和自己在一起!
札萨克图部猛将玛达尔登上了木寨北墙,大呼“姑诡”召唤同伴。大量喀尔喀士兵随之登墙,在北墙上占据了一块很大的登城点。“姑诡~姑诡~姑诡~”北墙上,到处都是喀尔喀勇士召唤同伴的声音。
“不容易啊!终于突破了!”
白发苍苍的札萨克图汗素巴长叹一声,谓俄木布额尔德尼、杭图岱、诺尔布诸人道:“建攻立业便在此时,去吧,让卫拉特人见识一下喀尔喀马刀的锋利”。
“是!”
三人领命,各率本部兵马,气势汹汹地往北城杀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