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地方官的干扰,破坏科举的公正性。将提学道划归礼部,便不受地方节制,地方官想循私舞弊便难了!从这个角度说,他是赞成的。
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长远看,还是要单独设立教育部管理为好;况且,首辅巴图和坦素与刘师傅面和心不和,划归礼部,他也未必支持。从这个角度说,他是不赞成的。
不愧是莲生大士的肉身显世,菩萨的智慧非常人能及,迅速便想到了解决方法。
“朕觉得教育事关国运,无论是归地方管还是归礼部管,皆有不足。这样吧,各省的提学道仿照直隶模式,由监察御史或者其他京官充任。设立独立的衙门,有密折奏事之权。提学道可以监督督抚,督抚也可监督提学道并于年终给出考语。在涉及科举事务上,归礼部管辖;但建制上,属于朝廷特派。他们便是朕的钦差大臣,所用“关防”印信与督抚相同,任期三年,每届乡试完毕后,吏部要重新提名各省学道人选”。
“陛下圣明”,这一回巴图和坦、刘好古称颂圣明的声音更响了。既然大家意见统一,乾元皇帝颁发谕旨,“帝王敷治,文教为先,臣子致君,经术为本今天下渐定,朕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在各省专设‘提督学道’一职”
缺人才,实在是太缺人才了!为了解决官员数量不足的问题,乾元帝下令今年五月即举办“童试”。虽然今年并非每三年一次的子、卯、午、酉年,他依然决定开恩科,八月举办乡试、次年二月会试、三月殿试。务必要在来年三月将第一批举人、贡士、进士选出来!
不过,虽然缺少人才,可苏勒坦并不想任用那些只知经义的书呆子,他心目中的人才是务实的实干型人才。他对明朝科举只考进士一科十分有意见,隋、唐、宋都没有这么偏科的,即使是元朝,也有德行、明经二科。
为了防止选出的官员皆是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知经义的腐儒,乾元帝下令恢复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分为常科(常态化的科目)和制举(临时设立的科目)。其中,常科设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翻译、天文、地理八科;今年加考医药、书画、农学三科制举,总共十一科,其中进士科占了三成。
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
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
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
明年吏部选,梅福更仇香。
大皇帝一声令下开恩科,各级官员立即紧锣密鼓地布置起来。农耕地区以县为单位,找出大宅子做贡院;游牧地区,则将各鄂托克的士子集中起来,在大帐篷里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