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了,就算那边的粮食真的可以一年三熟,但是要从那边运粮到北方上来,光是一路的消耗和成本就已经入不敷出了。
因此就算是琼州是做一个宝岛,安南都统使司是块宝地,也是远在天边的宝地,与朝廷大政并无益处可言。
当然如果嘉靖皇帝的思维能跳跃出来,用海运的思路去看待问题,他可能就会发现一個新的世界了。
不过这也是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
本来大明朝就不重视海疆,再加上海上的倭寇和强盗又那么的猖獗,嘉靖皇帝就算是会想一万种方法,他都不会想到海运。
毕竟,陆地运输和运河运输,才是大明朝持续了几百年的经验老路,真要换一种不知道风险和成本的海运方式,嘉靖皇帝也会心里没底。
因为想要实现海运除了要有突破性的新思维之外,还要有大投入,首先能够远航的大船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还要有护卫万里海疆的强横水师。
否则的话,一切都是镜水月。
但是不管是能够远航的大船,还是能够护卫万里海疆的强横水师,这都需要天文数字一般的资金投入。而大明朝缺的就是银子,缺的就是钱。
所以,这条路从一开始想那就是一条死路。
当然,这条路对朝廷而言是一条走不通思路,但对于民间而言却又是另一番情景。
今人在看明清时代历史的时候,总是第一反应明清是一个闭关锁国的腐朽时代。
其实这也是一种历史错觉。
尤其是在大明朝嘉靖时期之后的大明最后几十年里,大明朝根本就不是一个闭关锁国的时代。
在嘉靖时期之后,大明朝与来自于海上的欧洲文明接触可以说是最没有任何忌讳可言的。
那些来自于欧洲的商人可以在澳门登陆做生意,来自于欧洲的宗教传教士也可以自由的在大明朝境内活动。
就比如后世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人家不仅可以结交徐光启,叶向高这样的内阁大学士,还能把徐光启给洗礼成基督徒。
而且两边的文化交流也不仅限于此宗教,自然科学方面也是涉及。
利玛窦不仅带来了世界地图,还跟徐光启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
在万历皇帝的时候,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觐见万历皇帝之时,万历皇帝也没把他们当做是洪水猛兽,更是在利玛窦身故之后,大手一挥的赏赐了这些在华传教士一块专属墓地,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风俗礼仪在北京西郊的藤公栅栏,安葬在华身故的传教士。
所以后世要说大明朝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