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领导,说道:“要判定凶手究竟是什么人,又为何带着炸药在商场制造爆炸案,且还得等法医出结论。”
“差不多了,杨主任。”
法医团队也好几个人,这边说完了,那边基本上也检测完了。
法医负责人做了基本情况汇报:“死者为男性、北方人、身高1.7米、手脚都有老茧、皮肤粗糙,初步判定为体力劳动者。”
“查看衣着样式和布料,初步判定死者应该不是京城人,”他手指了指死者衣着的关键位置解释道:“这样穿的一般为山海关、张家口或者辽东地区的农民。”
“而且我们从现场提取到的引爆装置经初步判断,也是这两省的产出。”
这个年代没有监控,没有面部联网识别,更没有什么指纹大数据。
仅靠目前掌握的这些证据,远不能判定死者的具体身份。
“我们在死者的口袋里发现了一些碎纸片,”法医负责人介绍道:“上面的文字或许能对案情侦查起到作用。”
他向杨光华等人展示了装在铁盒里的物证,做了细节处的说明。
“您稍等一下——”
就在法医负责人准备将物证交给侦查员的时候,李学武突然抬起手阻止了对方。
其实现场的情况到这一步,他完全可以退出了,把指挥权和处置权交给郑树森,然后回家该干嘛干嘛去,等着听信儿就是了。
可他也是出于对案件和法医工作的好奇,就多听了一会儿。
就是多停留的这一会儿,多看了铁盒里的物证一眼,案件便有了新的突破。
“您帮我看看,那些碎纸片和我手里的这张粮票像不像。”
李学武从兜里掏出了去辽东考察时准备的粮票,将其中他认为有些像的那张递给了法医的负责人。
“这是……辽东的粮票!”
法医负责人惊讶地对比着手里的完整粮票,以及铁盒里的碎纸片。
没看见这张粮票时他还没想到,可现在越看越像,甚至有些文字的特征都能对比得上,照着比对,绝对能拼成一模一样的票证。
众所周知,这个年代的物质相对匮乏,人们的衣食只能靠粮票领取。
也就是说,从死者身上发现的这张粮票,能够初步证明他是辽东人。
“我刚刚从营城和钢城出差回来,”李学武解释道:“这些粮票都忘了兑换了,看到那些碎纸片我才想起来。”
“我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感谢好了——”杨光华一把握住了李学武的手,感激地晃着手说道:“你为我们的工作做了大贡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