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锐,这些豪右子弟的成长空间更高,而且不乏读过经书之人,算是能文能武。
运城初定后,诸曹吏职人员匮乏得厉害,严毅便从乌程诸曹抽调了一些吏员过来,又从立功的豪右子弟中拔擢了一些人到运城、乌程各曹任职,算是对各族当初积极应召的回报。
此举令诸富户、豪右喜出望外,他们需要的正是这些县吏之职。尽管只是一些小职,但已让他们很是满足了,毕竟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一个家族的兴盛,往往要经过数代人的辛苦经营,方能开结果,他们有的是耐心。
尝到甜头的各族更加积极地向严毅靠拢,很快又捐献了一批钱粮以充军资,同时托人相询严毅,是否还有继续征召各族子弟充实军伍的打算?他们有的是人!
严毅自然顺水推舟地应承了下来,别看他如今正大刀阔斧地扩军,但这只是为了应对眼前的紧迫局势罢了。严禁掠民之后,他已然意识到了筹集军资的困难,当初扩军的想法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一味地追求部曲人数,而是想要打磨一支精锐之军。
这些豪右子弟正是理想的兵源,运城之战也检验了他们的潜力和可塑性,严毅对他们在短时间内形成一股精锐战力有着强烈的期望和信心。
听闻有八百豪右子弟充实军伍,范偃也是满脸喜色,笑着说道:“有了这八百人,我军实际上已经接近五千人了。”
严毅微微颔首,粗略一算,他麾下现在确实有很多士卒,颇有雪球越滚越大之势。
姒青的三百内应之军、在钱公垒临时招募的四百军、乌程调拨过来的两千五百军、二次征召的八百豪右子弟,再加上攻占运城后残留的八百老底子,已然有四千八百人了。
接下来只需从降军、百姓和流民中征召一批精锐底子,以优汰劣,把四千八百人中的弱军替换掉,要不了多久,这五千军便可成型了,而且可以预见其战力定然不弱!
兵有了,现在缺的是领兵之将。
仅凭这屋内的十多员将领,已经无法满足五千军的指挥需求了。
严毅心中暗自思忖了一番,目光转向曹秋:“将功劳薄取来。”
众将的呼吸顿时变得急促起来,知道正戏来了。
严毅翻看了一会功劳薄,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从席间站起。
范偃等人连忙起身。
严毅指了指手中的功劳薄,笑着道:“古人云,有功而赏,有罪而罚,则百事可成,而乱不生。运城一战,诸位功勋卓著,当以显职加身,以慰诸君之功。”
范偃代表诸将恭声回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