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小子们在河里边儿捞了鱼回来,便在他们那买了两条。”
吴长庚也只与他说些闲话,并未多问,他还道:“你可莫要下水捉鱼。若是真想去,也得唤上我,或是同人结伴。”
虽说村里那河不深,春夏还有人常常去河里洗澡,可仍有溺毙的风险,吴长庚不愿周慈青涉险。
周慈青都应了。
二人如此过了好几日,这田地都翻了,还沃上了肥,过不了两天便要撒种了。
这几日里老李头还来找上了周慈青,说的便是这农具改良一事。
此事无非是村里不少人见吴长庚干活利索轻省不少,便动了心思,乡里乡亲一问便知是从何传来。
老李头便问能不能将改良之物用给村里人。
周慈青自是应了,这年头又没个专利保护的法子。
且那农具改良得简单,别人瞧上两眼便会了,皆是学就学了,又能拿他们怎么样呢。便是一句招呼也不打都是有的,如老李头这般还特地前来同他说上一句,已经是有良心了。
他笑道:“没什么关系,自去做吧。”
自此,周慈青在吴家村的声望比以往更甚,连带着吴长庚在村里头都受欢迎不少。
往日都是别的人避着他走,如今见了,还要打两句招呼才使得。
周慈青比他更甚,出门在外还能得些人家地里中的蔬菜果子,鸡蛋腌菜也是有的,似上一回吴小虎下河捞的鱼,都有给他捎上的。
他每每都推辞不绝,只得是接下他们那些吃食,诚心道谢。
第22章第二十二章
日映朝霞,绿树清溪,秀柳周垂。
田连阡陌,绿雾缭绕,农家子皆在耒耜之勤。
着一身布衣长衫,头戴方巾的中年男子穿花度柳,走到这连片的田野之中。
他拂了拂自己蓄的短髯,忽听得一阵朗朗读书声。
“我莫不是听错了?”男子诧异看向自家老仆。
老仆摇摇头:“大人,我斗胆说上一句。我虽是上了年纪,可这耳朵也并非全然失聪,还是听得真切,此处却有读书声。”
男子赞道:“想来是我朝文运昌隆,便是连这田家乡间都能听那读书声,不可谓不是天佑我朝。”
老仆连声赞道:“大人说得是极。”
可他们来了这封陵县后,挨着拜访,对乡里人劝课农桑,也不单单只是经了这一个村子。可没有一个村子是如这一小村那般文气兴盛,蔚然可观。
他二人往前走了一段路,慢慢从树林子里走到连片的草地处。
牛羊成群,还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