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停止,现在想起来,这些事情未尝不是一种警告。
后来李治封禅泰山,但最后却让武曌篡位,自己的儿孙死了一大堆不说,就连自己的兄弟,叔父,整个李唐宗室,都被杀的元气大伤。
再后来李隆基封禅,又迎来了一个安史之乱。
仔细数数,李承乾都不觉得封禅是什么好事。
……
李承乾语气坚定的神态,让魏征感到十分诧异。
封禅泰山这种事情,太子竟然不感兴趣。
“有那个财力,孤宁愿给长安百姓免赋三年。”李承乾轻轻冷哼一声。
魏征没有接这个茬,转口说道:“殿下觉得,问题还是人口不足,可这件事,从大唐开国起,就是一个难题,减免赋税和劳役,降低婚育年龄,甚至直接赐予粮食,多种手段之下,人口增长依旧缓慢,便是陛下都没有更好的办法。”
“实际上,魏相,从孤来看,这还是因为百姓负担太重。”李承乾抬起头,看向窗外的天空,感慨道:“父皇虽曰天可汗,大唐将士也打遍八荒四野从无敌手,但连年累战,百姓虽然能够支撑,但其实每年所剩极少,朝廷临时减免,也不过一二年而已……没钱,如何敢轻易抚养幼儿?”
人口的问题很好解决,天下每户人家多生五六个子女便是了。
一千万人口,瞬间就能变成三千万人口。
但是,得能养得起。
不是你减免一两年的赋税和徭役,赐予一斛谷物就能够解决得到的。
百姓养育儿女,得长久的有钱。
有的亏,吃过一次,就长教训了。
以李承乾的目光来看,大唐的问题,表面上是人口问题,但根本上却是经济问题。
大唐多年对外战争,但除了一条丝绸之路,真正增益天下的事情很少。……
“那么依殿下之见,应该怎样做?”魏征略微沉吟,然后认真的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眉头一挑,没想到这种事情魏征会来问自己,稍微沉吟,他开口道:“首先是司农寺,司农寺卿赵元楷,虽然多在地方任职,但说实话,他在司农一道上的认知还不如孤,更别说引领天下农事。”
“殿下对司农事了解很深吗?”魏征诧异的看着李承乾。
“一般。”李承乾直接摇头,说道:“孤不过是在编修《考工志》的同时,看过《齐民要术》而已,孤敢保证,赵司农于此道,还没有孤认知深刻。”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魏征平静的念出几句《齐民要术》当中的要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