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淮说的不是臆想,而是实实在在的漕运发展史。
黄河裹挟着大量的泥沙进入淮河,然后将淮河入海口给垫高,黄淮河水就一起从运河流入长江。
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历史的某个时间段内,黄河变成了长江的一个支流,全国上下所有人都活在长江流域。
而当漕运变成百万漕工衣食所寄,成了联通南北的唯一办法之后,无论是明朝的潘季驯还是清朝的陈潢、靳辅都秉承着弃淮保漕的思想,任由两淮被大水淹了一次又一次也要保住运河。
从此,淮北从中原富庶的精华区域渐渐变成了穷困之地,到了新中国使了巨大力气治理黄河后,方才发生了改变。
也因此,即便刘淮不管大航海时代,也要以海运为主,漕运为副,这样才能用比较彻底的方法来整修黄河。
“王十五郎,你这个职位太重要了,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刘淮摇头晃脑的说道:“所谓人亡政息,咱们这代人活着的时候,自然可以强行保持海运,但咱们之后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出一群依仗海运为生,从海运上得利之人。他们可以使百姓,可以是商贾,可以是官员,可以是将军,无所谓的。只要他们能坚持海运,我无所谓的。
到时候自然有一番庞大的力量,让咱们的心血不至于付之东流,而你的职责,就是为这股力量打下根基!”
刘淮的意思很简单,想要与历史反其道而行之。
将‘百万漕工衣食所寄’变成‘百万海员衣食所寄’。
大多数人都不会为了一个可能的未来拼死反抗,也不会为了虚无缥缈的祖宗遗训据理力争,但一定会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拼了老命的。
刘淮此时点燃了这把火,至于到最后烧成什么样子,就真的只能靠后来人的智慧了。
王世杰听得蒙圈,有些明悟,又有些迷茫。
他还是没有搞明白海运究竟怎么跟治河联系到一起的,但既然刘淮能做出了决定,又说出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类的言语,小青年瞬间热血沸腾。
既然自家这位主君的判断从来没有错过,那王世杰又如何不奋力拼搏一把呢?
“谨遵大郎君之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