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担心情报人员或者行动人员失去联系。
而在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建设的间隙,王建昆完成了第一枚导航卫星的制造。
它被命名为“北斗1号”,将来的导航系统也将被命名为“北斗导航”。
它的总质量达到了6吨,是一个重量级的大卫星。
未展开时总体呈长圆柱形,长度有5米,直径有2米。
太阳能帆板和信号收发装置展开后,像一个“工”字,其两头是展开长度达到20米的太阳能帆板。
卫星信号转发天线和其他仪器在中间部位。
因为它实在是又大又重,所以“启航号”发射它时每次只能携带一枚升空。
在3月20号这天,王建昆制造完成了这第一枚“北斗1号”导航卫星,于是让基地赶紧将这枚新卫星排上发射计划。
“报告总指挥,根据天气情况和‘启航号’保养情况,2天后可以安排‘北斗1号’通信卫星升空。”
“2天后?也好,那就按照这个时间来做发射计划,待会我把这枚卫星的运行参数发给你。”基地内负责卫星发射任务的负责人汇报道。
“收到。”
于是王建昆在这名负责人离开后没多久,就把这枚“北斗1号”通信卫星的相关参数发给了他。
这第一颗“北斗1号”导航卫星的轨道运行高度在2.048万公里,至于为什么是要在这个高度,其实是有很多的学问在里面的。首先是在这个高度能够较好地覆盖地球表面,保证卫星信号可以传播到地球上的广大区域,满足用户对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需求。同时,能提供较为精确的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以实现准确的导航指引。
其次是该高度的轨道环境相对稳定,受地球引力等因素影响相对较为适中,有利于卫星保持稳定的运行轨道,减少轨道调整的频率和难度,降低卫星的运营成本和技术风险。
最后是可以使卫星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大气衰减等影响相对较小,保证信号的强度和质量,使得地面用户能够接收到较强且稳定的信号,提高导航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当然仅仅只靠这1颗卫星是完成不了导航的,要实现精确的3维定位,那接收端必须同时能接收到4颗导航卫星的数据,然后根据这四颗卫星的数据进行交叉计算才能得到接收端准确的3维信息。
而选择2.048万公里的轨道高度,到时候只要发射24颗卫星,分配在6个不同的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均匀设置 4颗卫星,那么在地球上的任何一点,就都能够同时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