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后来违背该条约,采取各种手段进一步大规模侵略和掠夺中国。
也有史学家认为,此条约清廷以割地做出让步,是有损国家主权的行为;同时在会议期间步步退让,由原来以勒拿河至北冰洋为界的第一方案,让步到以外兴安岭的北支诺斯山,直至亚洲大陆最东北的没入大海深处的诺斯海岬即楚科奇半岛为界。但最后再做让步,放弃了第二方案;又继续退让,把以贝加尔湖为界的第三方案也放弃了。
外兴安岭及其周边地区,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自唐朝以来,多个王朝都对该地区进行了有效统治。明朝时期设立的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就包括外兴安岭以北地区。
尽管对于此条约,褒贬不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相比清末的“宁与洋人,不与家奴”软弱丑恶的腐朽表现,还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尤其是,相比其后的一系列条约,清廷可是处处被动,处处让步,以割地赔款求得苟延残喘。
比如一八五八年的《瑷珲条约》,其后不久的天津和北京条约,那可是*裸的卖国求荣,维护自身利益。
条约规定: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江东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大清国领土划为清俄共管;原属大清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大清国和俄国船只航行。
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条约签订后,沙俄将瑷珲北岸的海兰泡改名为“报喜城”(布拉戈维申斯克)以庆祝条约成功签订。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特颁嘉奖,以表扬侵略签约“有功”的穆拉维约夫,同时晋封穆拉维约夫为阿穆尔(即黑龙江)斯基伯爵。
作为奕山,其根本无权与人签订条约,因此,该条约在法律上是无效的,事实上清政府也没有批准《瑷珲条约》。但是此后,沙俄势力不断入侵,而且大肆驱赶、屠杀、迫害当地居民,尤其是中国人,造成了海兰泡血案等历史罪恶。直到一八六零年,沙俄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才事实上承认了《瑷珲条约》的规定。
恩格斯说,俄国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黑龙江)”。就其危害而言,不仅仅在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而且带来的后患是无穷的,比如,沙皇俄国将穆拉维约夫割占我国黑龙江地区的行动方式概括为一个侵略公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