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糊易于消化吸收,具有补肾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适合脾胃虚弱、肾阳不足者食用,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改善身体机能。
十、菟丝子香囊
用法:取菟丝子50 - 100克,研成粗粉,装入透气的布袋中,制成香囊。可将香囊佩戴在身上,如挂在胸前、放在口袋里,也可放置在枕边。
用量:每1 - 2周更换一次香囊内的药粉。
功效:虽然菟丝子香囊不能直接补肾壮阳,但通过气味挥发,其有效成分可通过呼吸道被人体吸收,起到一定的安神助眠、温补肾阳的作用。对于肾阳不足引起的失眠多梦、精神萎靡等症状有辅助改善效果。
使用菟丝子进行养生保健时,务必注意适量万物都有个适度中庸之道。
菟丝子,一种独特而神奇的寄生植物,在传统医学领域有着悠久且广泛的应用历史。从其生长环境到药用价值,每一个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奥秘,值得深入探究。
生长产地分布
菟丝子广泛分布于世界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它的踪迹遍布大江南北,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
它常寄生在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种植物上。多生长于海拔200 - 3000米的田边、山坡阳处、路边灌丛或海边沙丘。其生长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具有一定倾向性,偏好那些生长较为旺盛、营养丰富的植物,以获取充足的养分来维持自身生长。例如在大豆田、苜蓿地等豆科植物种植区域,菟丝子常常大量滋生,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形态与特征
菟丝子为一年生寄生草本。其茎缠绕,细长,直径约1 - 2毫米,黄色,无叶。花簇生成伞形或团伞花序,近于无总花梗;苞片较苞片,鳞片状;花梗稍粗壮,长约1毫米;花萼杯状,中部以下连合,裂片三角状,长约1.5毫米,顶端钝;花冠白色,壶形,长约3毫米,裂片三角状卵形,顶端锐尖或钝,向外反折,宿存;雄蕊着生花冠裂片弯缺微下处;鳞片长圆形,边缘长流苏状;子房近球形,花柱2,等长或不等长,柱头球形。蒴果球形,直径约3毫米,几乎全为宿存的花冠所包围,成熟时整齐的周粒种子2 - 49,淡褐色,卵形,长约1毫米,表面粗糙。
菟丝子没有正常的根和叶,通过特殊的吸器深入寄主植物的组织内,与寄主的维管束系统相连,从而吸收寄主植物的水分、无机盐和有机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