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便于煎煮和制剂。切制的规格可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进行调整,一般丝状竹茹的宽度约为 0.2 - 0.5 厘米,薄片的厚度约为 0.1 - 0.2 厘米。
炒制:将切制好的竹茹放入热锅中,用文火进行炒制。炒制过程中要不断翻动,使其受热均匀,直到竹茹表面颜色加深,质地变得酥脆,散发香气即可。炒制后的竹茹寒性有所缓和,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较为适宜,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其某些功效,如止血作用可能会有所增强。
姜汁炙:取适量的生姜,榨汁后与竹茹拌匀,放置一段时间,使姜汁充分被竹茹吸收。然后将其放入锅中,用文火炒至竹茹表面干燥,略有焦斑。姜汁炙竹茹可增强其降逆止呕的作用,更适用于治疗胃热呕吐等病症。
六、剂量
竹茹的使用剂量因使用方法、病情轻重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一般来,内服煎汤时,常用剂量为 6 - 10 克;泡茶饮用时,剂量为 3 - 5 克;制丸或散剂时,应根据具体配方和病情确定合适的剂量。外用时,竹茹的用量相对灵活,如敷贴时以能覆盖患处为宜,熏洗时一般用 30 - 50 克。但无论何种用法,都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剂量开始尝试,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需要再适当调整剂量。
七、使用禁忌
竹茹性微寒,脾胃虚寒者慎用。脾胃虚寒的人,本身消化功能较弱,容易出现胃脘冷痛、腹泻等症状,服用竹茹可能会加重这些不适。若必须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与温阳健脾的药物配伍使用,以减轻其寒性对脾胃的影响。
孕妇使用竹茹时需谨慎,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孕妇的身体状况特殊,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虽然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研究表明竹茹对胎儿有不良影响,但为了确保安全,孕妇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
对竹茹过敏者禁用。在使用竹茹过程中,若出现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就医。过敏反应的发生可能与个体的特殊体质有关,因此在首次使用竹茹时,应密切观察身体反应。
八、用途科学依据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竹茹中的三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抗炎、祛痰、镇咳等作用。这些成分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呼吸道黏膜的炎症反应,从而缓解咳嗽症状。同时,它们还能促进呼吸道黏液的分泌,稀释痰液,使痰液易于咳出。在动物实验中,给予竹茹提取物的动物,咳嗽次数明显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