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淡,避免食用油腻食物,一般连续服用 10 - 15 ,黄疸症状可逐渐减轻,具体用药需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调整,并定期复查肝功能。
蒲公英虽有诸多药用价值,但在使用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合理应用,必要时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避免因自行用药不当引起不良反应。
广阔的自然世界中,蒲公英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植物,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田间、路旁、山坡等地肆意生长。或许在很多饶印象里,它只是一种会随风飘散种子的可爱植物,但实际上,蒲公英还是一味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草药。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蒲公英的药用价值很早就被发现并应用,诸多古代医学典籍如《唐本草》《本草纲目》等都对其有所记载。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蒲公英的药用成分和功效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证实。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蒲公英的形态特征、药用价值、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一、形态与特征
蒲公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一般在10 - 25厘米之间。它的根系呈圆锥状,表面棕褐色,多弯曲且深长,这种根系有助于它在各种环境中扎根生长并吸收养分 。蒲公英的叶子全部为基生,呈莲座状排列,叶片形态多样,有倒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或匙形等。叶片边缘通常具有不规则的羽状深裂、浅裂或波状齿,有时也会有全缘的情况。叶片表面是绿色的,背面则淡绿色或有时带紫红色,两面都有蛛丝状的白色柔毛,或有时近无毛。
在花期,蒲公英会从叶丛中抽出花葶,花葶通常比叶片长,直立且中空,表面有蛛丝状柔毛。花为头状花序,直径约30 - 40毫米,着生于花葶顶端。总苞钟状,淡绿色,总苞片多层,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边缘宽膜质,基部淡绿色,上部紫红色;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先端紫红色,具角状突起。舌状花黄色,舌片先端截形,具5齿裂,两性,能结实。
当花朵凋谢后,蒲公英会结出瘦果,瘦果倒卵状披针形,暗褐色,长约4 - 5毫米,宽约1 - 1.5毫米,上部具刺,下部具成行排列的瘤,顶端逐渐收缩为长约1毫米的圆锥至圆柱形喙基,喙长6 - 10毫米,纤细。冠毛白色,长约6毫米,由多数细软的毛组成,这些冠毛使得瘦果能够借助风力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从而完成蒲公英的繁衍过程。
二、功效与作用
(一)传统医学观点
在传统医学理论中,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它具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