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堡、奉集堡已经巡完了,手上的数字都是最新的。”杨涟每说一个地名,就在空白的桌面上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地虚点一下。
他们身后其实是挂了一幅大大的辽东局势图的,不过杨涟说话的时候就只有孙传庭一个人回头去看。孙传庭发现,杨涟巡过的地方可以连成一条西北走向的线。沿着这条线往上的下一个点正好是沈阳。
一个月巡辽一次是杨涟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但他的路线从来不是固定的,基本是他想到哪儿就去哪儿。他会在去下一个地方之前,给辽阳和行辕发送自己的目的地,以方便熊、袁联系自己。
因为在镇江收到了袁应泰的转发的兵部函,杨涟就给自己规划了一条先巡边镇,再巡行内地的路线。
“边镇、内地”的相对情况是随着熊廷弼规划的战略而不断变动的。
熊廷弼奉神宗召进京但未入辽时设想或者说空想的战略,是在清河、抚顺、三岔儿堡、柴河、叆阳、镇江、三岔河,金复,辽阳等处驻军,用兵十八万,行“守、复、战”三步走的路线。但到了辽东之后,频发的糟糕状况直接敲碎了他的这个构想。
兵部调兵,户部调饷不力是迫使熊廷弼调整战略的最主要的原因。熊廷弼在万历四十七年七月赴辽,但直到泰昌元年春,纸面上的十八万兵还差着近三万。兵饷也是新君即位之后才想法子给他弄齐全的。至于粮秣、食盐、武器、火药、甲胄、服装等战备物资,袁应泰就从没向他报过一个“齐”字。
因为这些事情,从万历四十七年七月到神宗皇帝驾崩的这一年之间,熊廷弼不止一次上疏大骂兵、户两部。万历四十七年十一月,熊廷弼更是点名大骂兵部尚书黄嘉善、户部尚书李汝华,说他们身负兵饷重担,却只想着保全自己,不肯为皇上拼死力争,紧干办事。后来黄嘉善下台,他又追着崔景荣的屁股骂。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汝华才会在新君临朝时候一再重申辽东缺饷,天下不堪重负,请皇上不要再让户部掏钱修皇极殿了。
骂朝臣不算,熊廷弼甚至连皇帝都骂了。四十八年五月,患病吐血的熊廷弼委屈之情油然而起,竟然上疏批评“皇上深居静摄,禁不闻声”,甚至“无人臣礼”地问“朝臣要辽东否?皇上要辽东否?”
熊廷弼在骂人的同时,实事求是地调整了自己的战略。调整之后的战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龟缩”。具体来讲便是“并沈归辽,声援南卫”。
“并沈归辽”自不必说,在抓住努尔哈赤进攻叶赫部的时机稳固沈阳之后,“并沈归辽”自动结束,沈阳成为必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