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就该改口,称面前的年轻人为“您”,并自称“学生”了。
“先生不必介怀。”朱由校摆手的同时,飞快地想了想,回答道:“我不是。”
他的答案让中年儒生松了一口气。年轻人看起来也就十五岁左右,和中年儒生的长女差不多大。在这个岁数考中秀才虽然少见但并不罕有,可如果连乡试也过了成了举人,那就太过于天才了。这样的神童在大明的整个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而且大多有着赫赫显名。比如十二岁中举的杨廷和,以及十五岁中举的张居正。
“预祝令尊今年恩科金榜提名。”中年儒生拱手祝福。
朱由校觉得有些微妙,但此时他也只能抱拳感谢道:“多谢先生。晚生也预祝先生桂榜有名。”
桂榜为乡试录取举人的公告榜,因放榜时正值桂盛开而得名。
相互拜谢过后,中年儒生笑问道:“敢问公子家住何处啊?听你的口音,我还以为你是北京本地人呢。”
“晚生家住湖广承天府。”朱由校转移话题道:“而且我也没听出您的口音。”
中年儒生回答道:“是这样的,我每年来北京赶灯市的场,都会有意地学着京里的人说话,这一来二去就会了。”
“为什么要刻意学说北京话呢?”朱由校好奇地问道。
“因为有好处啊。”中年儒生道。
“这能有什么好处?”朱由校追问。
“至少不会被假的锦衣卫敲诈勒索。”中年儒生解释道:“我第一次来北京卖画的时候没有见识,加之胆子又小,就让人给骗了。骗子自称锦衣卫,还煞有介事地掏出了一个木质的腰牌,那一下子把我把吓得,还以为摊上什么大事儿了呢。那人要我交钱平事儿,但我就是来卖画挣钱的,兜儿里能有几个子儿啊。他见我没钱,就索要我的画。我不想给他,但又不得不给他。因为我觉得他真的是锦衣卫,怕被安上什么罪名,最后把功名给弄丢了。”
“之后呢,你回去了?”
“没有,那骗子直接把我的背囊给拿走了。这里边儿可不只装着画,还有我的干粮和路费。”中年儒生指了指自己的背囊,然后继续说:“我根本回不去,只能自认倒霉,并在京里寻差事挣路费。再然后,骗子就被抓了。锦衣卫贴了告示,通知受骗的人在限期内去一个名叫东司房的衙门领回自己的财物。好些人不敢去锦衣卫的衙门领自己的东西,怕被正儿八经的锦衣卫勒索。我也怕,但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试试,于是就去了。”
“他们勒索你了吗?”朱由校问道。
“没有。”中年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