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至于为了逞口舌之利,去拿那些名家和面前这个中年人做比较。“先生说的是。是晚生孟浪了。”
“如果先生不介意,能告诉晚生这几天先生卖了多少银子吗?”朱由校问道。
“五幅小的,三幅大的,两幅现画。一共十七两五钱。”中年儒生骄傲地抬起头。也就是京师灯市,如果是平时,他只能放到画行去寄售。而且很可能十天半个月也卖不出去一副。
年轻人一惊,又问道:“你这画儿怎么叫价的?”
儒生轻笑道:“大幅二两,小幅一两五钱,如果是现画,也是二两。不讲价。”
明代的书画价位相对较低。记录较高的,如祝允明、王宠等名家的单件作品经过多次转手,最多也不过二十两银子。
通行的价钱往往是二三两银子乃至更少。现任太常寺少卿、掌国子司业事董其昌就在一封信札中写道:“鸿堂帖来裱者,一两半,此画一价,惟兄所损。然勿得乞他人知也。”即是秘而不宣的友情价,一两半的卖价也实在是太低了。所以唐寅,唐伯虎才会在诗中写:“青山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
年轻人觉得这么多作品才卖十七两五钱银子简直少得可怜,但看中年儒生的样态,也知道这对中年儒生来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于是微笑着恭维道:“先生真是厉害。”
“你现在知道了吧。”中年儒生是头典型的顺毛驴,被这么一夸立刻抖擞了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