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还将大幅上升。
郑国辉愿意在自己的军中培养更多的年轻军官,也不在意官兵比例,这点儿支出代价他还是能够承担的。
必要时,就能够迅速的扩充部队,整体的战斗力不会下降太多。
祭祖的时候,已经是1865年元月3号(注,本书使用的全部都是公历),国内形势再次发生动荡。
曾国藩在解散湘军之后,率领淮军主力北上围剿捻军,却在捻军灵活机动的战斗中屡战屡败,原本的那一套“结硬寨,打呆仗”的做法行不通了。
朝廷最新的任命也下来了,淮军就地改编的部队“树”(张树声)、“庆”(吴长庆)所部,张树声升赏为总兵,吴长庆升赏为副将,都没有冠上“江南”字头。
也就是说
淮军所部根据需要可以调遣往其他地区,属于机动野战力量。
张树声所部为“姑苏镇”,吴长庆所部为“常州协”,归属江宁将军祥厚一体统辖,二部互不隶属,独立成军。
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做官,李鸿章为自己的爱将张树声争取了一个总兵官,这可是相当有分量的军职,统兵一方的大将最少要有“总兵”头衔。
郑国辉听到这个消息后只能羡慕不已,他的督标营撑破天,也只能是一个“协”,距离单独“镇”的编制,还差着老远呢。
“镇”相当于独立师,“协”撑死了就是一个旅。
江南省原本督标营一家独大的局面,如今变成了三足鼎立,姑苏镇还是分量最重的一方。
这无形中
削弱了督标营势力范畴,郑国辉在常州府还驻扎了少许兵力,锡山县约300余人,江阴县200余人。
估计用不了多久
副将吴长庆就会致公函过来,让督标营撤回自己的地盘,不要再插足常州府了。
郑国辉暂且装傻充愣,反正多占据常州府的一些地方,就能扩大私盐的销售面,多赚取一些利润。
实在没辙了,到时候再撤也不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