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大秦能有今的局面,靠的就是严格的律法和强大的中央集权。要是都像有些人的那样,啥都放宽,那社会还不乱套了?丞相的政策是为了大秦的长远考虑,我们应该支持。”
民间舆论的不同声音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朝堂之上,对大臣们的争论产生了影响。支持休养生息的大臣们以百姓的呼声为依据,在朝堂上更加坚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强调顺应民心的重要性。而主张中央集权的大臣们则反驳,不能仅仅因为百姓一时的诉求就改变国家的根本政策,要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整体稳定出发。
这种民间舆论的分歧还引发了一些规模的冲突。在一些地方,支持不同观点的百姓甚至会发生争吵,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我意识到,民间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成为推动合理政策实施的助力,也可能因不同的诉求而加剧朝堂纷争,引发社会动荡。为了引导民间舆论,我决定加强朝廷与百姓之间的沟通,派遣官员到各地去,向百姓详细解释朝廷各项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设立专门的渠道,收集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让百姓更加理解朝廷的决策,使民间舆论朝着有利于国家稳定的方向发展。
朝堂上的纷争在文化领域也激起了千层浪,不同学派的思想碰撞愈发激烈,为这场内部纷争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自商鞅变法以来,法家思想一直是大秦的统治思想,强调以法治国,注重严刑峻法和中央集权。李斯作为法家思想的坚定支持者,在朝堂上大力推行法家理念,试图通过强化律法和中央集权来巩固大秦的统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内部纷争的出现,儒家、道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也开始在民间和朝堂上悄然兴起。儒家主张以仁爱治国,重视道德教化,倡导统治者要关注民生,减轻百姓的负担。道家则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反对过多的干预和苛政。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领域的思想碰撞日益激烈。各地的学者们纷纷着书立,阐述自己学派的观点,对当前的局势发表看法。儒家学者撰写文章,批判法家思想过于严苛,导致百姓生活困苦,呼吁统治者实行仁政,以道德感化百姓,而非仅仅依靠律法的威慑。道家学者则主张减少对百姓的干预,让百姓能够自由地发展生产,休养生息。
在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中,不同学派的学者们更是针锋相对。在一场由咸阳城的学府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法家学者与儒家学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法家学者认为:“只有依靠严格的律法和强大的中央集权,才能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秩序。百姓生来愚钝,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