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本正经地说,“这是我的一份心意,不管赵知青缺不缺,都请赵知青收下,做人不能太不知好歹,跟白眼狼一样,我就想啊,我闺女受益,记住了赵知青的好,我也想,赵知青离开杏花村回帝都上大学之后啊,想起杏花村,也觉得我们好。”
这便是人情味,送的不是最贵的,但送的是一份心意,同时也能缓解知青和村民之间的矛盾,不让彼此嫌弃的。
知青下乡是苦的不情愿的,干活最累最苦时,村民冷眼旁观,知青看不上村民,村民又不想热脸贴冷屁股,但村民也不是不知恩的,受了知青的好,也会回馈给知青。
这一番话一说出来,所有人都愣住了,知青和村民之间就像有一条无形的界限,他们彼此需要,但又彼此看不上。
赵森宇神色微动,反手握住陈伟业的手,“谢谢你,这份礼我很喜欢,没人不喜欢粮食。”在这个缺粮的年代,食物便是最珍贵的礼物。
其他知青面色各异,陈伟业摆摆手,“不算什么,你收下了我就放心了,家里还等着我吃饭,我先回去了。”
“嗯。”赵森宇隐约有点明白陈竹的意思了,他将收下的粮食放进了自己的柜子里。
还没等他出门,同屋的黄志安忽然开口,“你上课上的很好。”
赵森宇微怔,“谢谢。”
“我之前有些瞧不上你,以为你就是靠家里,靠你这张脸,可我现在才知道,你靠的是你自己。”黄志安叹了一口气,忽然站起来,拿出了一些票,“我身上没什么东西,就、就一些票,你看有没有有用的,有就拿些过去。”
赵森宇看着他,他有点别扭,“我总不会比不上乡下人吧,他们知道感恩,我就不知道了?何况,你也确实辛苦,而且你回帝都了,手里还是得有些东西才行,别两手空空的惹人厌。”
他是听李建斌说过一句,赵森宇家人不是很好,怎么不好,他也没问,但他想,受了赵森宇的恩,做了赵森宇的学生,总是要懂礼数。
“谢谢你。”赵森宇说了一句,慢慢地挑了一些,不多,四张用得上的布票。
陈伟业高调地给赵森宇送粮食的事不知怎么地被宣传出去,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最后没送东西的人都不好意思了,午休的时候,不少人就聚在一起商量要送什么,照着场景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