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要安抚百姓,恢复生产。
武昌之胜虽然已经极大地振奋了士气,但若贸然出击,一旦失败,不仅会挫伤士气,更可能引起民心动荡,日后的招抚,也必定会困难重重。
如今,稳扎稳打,恢复大军的实力,然后再徐徐图之,争取两年之内,在华北将清军的野战之力,一举歼灭,才是最佳的稳妥之策。
只要清廷失去了这些数十年辛苦培养起来的野战主力,就算能在北地招揽百万绿营,又何足为惧?”
朱慈烺话音刚落,李邦华随即道:
“陛下所言极是,襄阳城内虽然还没有义军,但当前各地民心振奋,若锦衣卫能够在大军休整期间,加强渗透,定能取得破绽,再创武昌之战的辉煌。”
常登贵也点头道:
“而且,湖广各地的驻军,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派出小股部队,对清军进行侦察和骚扰,展示军威,打击其士气的同时,扰乱清军的部署,还能进行新兵轮训,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尤其是骑兵的机动性。”
陈福也随即道:
“清军如今只是反击,但并没有南下的准备,根本不敢大举南下,所以只要咱们也不主动进攻襄阳,兖州,清军主力便会很快撤退。
正如陛下所言,等到我大军恢复实力,北伐有了充足的准备和十分的把握之后,必能一战决胜!”
而随着朱慈烺定调,军议继续进行,众臣纷纷各抒己见,商讨具体的策略和行动方案。
何腾蛟虽然不满,但也不得不承认当前冒进的风险。不过,他还是有些不甘心,拱手道:
“陛下深谋远虑,高瞻远瞩,老臣听了,真是醍醐灌顶。
如今国难当头,前线局势依旧岌岌可危,老臣请调往承天,亲自坐镇,带领我大军精锐骑兵,骚扰清军,扰乱清军在襄阳,豫南的部署。”
而何腾蛟说罢,又扭头看向了林昌峰,道:“林将军,可愿随吾驰骋沙场?”
林昌峰闻言,脸上明显一惊,但他这个时候已经被朱慈烺说服,陛下往哪里走,他自然要跟上,哪里会舍本逐末?当即道:
“末将自然愿随何阁老一同出击,再为大明立下功勋,但天骑军在湖广战役,武昌之战中损失颇大,实在需要休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