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还有谁的正统性高过凤林大君?
已经过继给旁系的三王子,还是被废十余年的光海君?
鞑子控制朝鲜王廷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又被儒士鄙夷,要是再行废杀朝鲜君主之事,简直是把大义踩在地上摩擦。
到时候北方文武扶持凤林大君继位,全国的儒士都会认可正统性最高的新君。
大义名分平时不显山不漏水,真到关键时刻就是人心所向。
在天兵入朝的当下,鞑子更不可能加害殿下,反而要在击退天兵之前保全殿下的性命。
几位总算达成共识——效仿汉献帝“衣带诏”之故事,册封李淏为世子,并授其统兵职权。
只是密令上不能加盖国王印章。
若是勤王军大胜,那这份“血书密令”就是真的,加给世子的权柄说削也能削掉。
可要是背嵬军大败,鞑子事后追究起来,这份密令就是某位大臣“自作主张”的僭越之举,自行背锅死掉。
“若事不可为,臣愿意担此罪责……”方才还反对密令的崔鸣吉深深伏低下去。
另外两员忠臣也跟着拜伏下去,“臣愿意担责……”
眼见三位忠臣尽皆跪伏在面前,李倧的双眸不禁湿润了。
都说患难见真情,他总算看清满堂文武之中,还有这么几位一心为君的好臣子!
“好,好,好,你们皆是孤的肱骨忠臣!若天兵顺利驱逐鞑虏,孤必不相负。”
于是崔鸣吉咬破手指,代替国王写下勤王国书,册封李淏为世子、授予兵权的同时,号召全国有志之士协助世子打回汉城,击退鞑虏!
这一边忠臣把血书藏在衣带里带出王宫,赶紧挑选一些骑术优良的下属前往北方送信。
另一边多尔衮也召集心腹朝奸聚众议事。
逃的不可能逃的,八旗军往南逃是大海,而他们不善舟船。
往北逃是群山。他们已经品尝过绕路爬山的苦楚,而此时是寒冬季节,绕路爬山的损耗成倍数增长。
战死五千战辅兵,他大清仍有两万五千可战之兵。
虽然朝鲜整体显得贫穷,但其上层的享受用度,还是让一众八旗迅速沉沦,谁都不想轻易舍弃到手的“肥肉”。
就连多尔衮也不免沉溺在“朝鲜国王”的美梦中无法自拔。
打,必须要打。只是该如何打,就成了众人思考的问题。
拖延时间不行,背嵬军手握朝鲜王子,每时每刻都在增长实力,此消彼长之下,大清的胜算将跌至冰点。
可多尔衮与济尔哈朗都与背嵬军交过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