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幕后内情的第三者判断,恐怕最本能的反应就是认为是这次刺杀的幕后主使者是自己。而这无疑会破坏原本就极为脆弱的朝廷与自己之间的信任关系,甚至会激起一场新的内战,而无论这场内战最后的胜利者是谁,原本的大唐帝国都将从现有的巅峰上坠落下来,摔得粉碎,这是自己和李弘都不希望看到的,那么,这个幕后黑手是谁呢?
“吐蕃人?有可能;突厥叛军?也有可能;海东对自己的不满分子?也有可能,大唐内部的不满分子?好像也不是不可能……”王文佐的笔触在白纸上划动,留下一个个可能的对象,试图用排除法寻找最后的答案。但很快他就放弃了,原因很简单,他发现渴望挑起内战的对象实在是太多了,根本找不过来。
他悲哀的发现,在当今的东亚世界里,有太多太多人渴望着内战的爆发,经由太宗皇帝、卫国公、英国公、苏定方、契苾何力、薛仁贵以及自己等一众将帅半个世纪的努力,大唐帝国在东亚世界强大到已经不存在可能与其匹敌的敌人。尤其是自己,经由近二十年的努力,不但将横跨辽东和朝鲜半岛的辽东苟王高句丽连根拔起,就连百济、新罗、有大海相隔的倭国也顺便一锅端了,再加上平定了蔓延整个东北区域的靺鞨人、高句丽余党大暴动,实际上已经将大唐的边境线一直推到了日本海沿岸(如果不将倭国四岛算在内的话),半永久性的解决了大唐的东顾之忧。虽然在接下来的河北之乱后,大唐从河北地区得到的收入大大减少,但考虑到今后只需要应付西面的敌人,长安朝廷对西面敌人的相对力量反而增强了。
国家强盛原本是好事,但问题是唐帝国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是的政治传统,是一个高度贵族化的社会,换句话说,是一个比较看重投胎技能的社会。有的书友可能会说唐代已经有了科举制度,但科举制度和科举制度是有很大差异的,如果说明清两代科举制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的话,那唐宋时期科举制只不过是选拔官员的一个补充,以唐代为例,唐代一共开科取士268次,录取进士7448人,平均下来每科只有29人;反观明代一共录取进士24589人,平均每年只有90人,是唐代的三倍。
更糟糕的是,明清进士只要中了,肯定就能授官;而唐代即使考中了进士,也不过是获得了一个任官的资格罢了。要想当官,就必须通过吏部举行的复试,通过“身、言、书、判”四大项,即身材外貌、口语表达能力、书法水平、判即判案的文辞,通过之后才能任官。而吏部试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四项中的最后一项,判词考的是考生的具体行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