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节校尉。”
“王文佐?”李治露出努力回忆的表情:“咦,这名字怎的好生耳熟?”
“不错,妾身也有些耳熟,应该是以前听过!”武氏的娥眉皱了起来,片刻后她呀了一声,笑道:“想起来了,是上次柳元贞在信中提了一句,说是他找到了舍利的线索!”
“柳元贞?便是柳内府吗?”对于直属天子的内府官,李治要清楚的多:“原来如此,难怪我有印象,想不到这人倒是个干才,也罢,媚娘你把屏风推过来,我把名字记下,免得忘记了!”
“遵旨!”武氏将一副碧纱屏风推到李治榻前,又拿了笔墨来,李治坐起身来,在那屏风上写下了王文佐的姓名和官职,只见那屏风上稀稀拉拉的已经有了十多个姓名,都是李治平日里留心的人才。
“宣节校尉!”李治放下毛笔:“若论官职,屏风上这个王文佐算是最小得了!”
“官职大小,说到底不过天子一句话而已!”武氏笑道:“天子统御万民,无论是三公列王、还是黔首百姓,在天子眼里只有贤与不肖,何来高低之分?”
“媚娘说得好!”武氏这句话说的正中李治的痒处,和所有伟大开国帝王的继承者一样,李治都面临一个问题——如何面对父亲留下的政治遗产,这可是一个难题,一不小心身死族灭都不稀奇(刘盈、朱允炆含泪点赞),而且唐代承继魏晋南北朝余绪,士族风极盛,李世民又没诛杀功臣集团,甚至李治本人的继位都离不开长孙无忌的支持。
第140章信笺
所以登基之后的李治,实际上面临的是一个君弱臣强的局面,因此在他登基的头十年里,连续爆发了“房遗爱谋反案”、“废王立武”、“长孙无忌谋反案”等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无不株连甚广,其结果就是朝中旧臣多死,君弱臣强局面得以改变,君权大大的加强,而这一切都是在李治没有亲自下场,一直隐藏在幕后的前提下完成的,其政治手腕可见一斑。
可眼看着大权独揽,干纲独断的大好局面,李治的身体出了问题,风疾缠身,一发作就头晕目眩,目不能视,偏偏外朝的许敬宗、李义府都是有才无德的小人,李治只得将大部分政务交给皇后武氏,让其代己理政,这对权力欲极为旺盛的夫妻,在权力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是心意相通的。
“为政之道,首在得人!”李治已经起了谈性:“这王文佐若是人才,自当以官爵啖之,不过如今人多羊质虎皮,外似忠勇而内实怯弱,若是所用非人,反倒坏了大事!”
“这有何难?”武氏笑道:“让其留在百济便是,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