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自信能将马懿庇护到那个时候。
正因如此,李骥的说辞很快就说动了他。
除此之外的尚铎罗、崔恕也是为了自家后人的前途而被说动。
面对三人的目光,李骥沉吟片刻,端起酒杯抿了口:“我自有办法……”
在他的回应下,三人渐渐收回目光。
与此同时,走出山墅的曹茂也翻身骑上了乘马,带着几名护卫向山下走去。
在下山的路上,他心里其实是有意动的,但这丝意动很快就被他掐灭了。
相比较马成、尚铎、崔恕他们,自己还十分年轻,甚至才刚刚成家,没有必要这么着急。
即便自家节帅二十年后才兴兵,他也有时间等待。
只是这件事情,是否要与节帅说清楚,这让他有些犹豫。
从山墅到都护府,他思前想后,还是将这件事写成手书,派人送往了渭州。
翌日,他率领十余名护卫向兰州而去,走得十分匆忙。
刘继隆接到信时,已经是三天后的事情了。
面对信中的内容,他长叹了一口气,目光看向面前的陈瑛:“把送信的人安顿好,吃顿好的,过两日再回去。”
“是!”陈瑛不知道信中内容是什么,他只是作揖应下,随后便转身走出了衙门中堂。
在他走后,刘继隆将信丢入香炉中焚毁,却并未处理这件事。
他心里清楚,李骥他们的这种态度,并非他们几个人的态度,而是都护府中大部分官员的态度。
自古以来,少壮派的战略定力都是相对较弱的,渴望战事与功勋是他们当下的目标,打压是打压不了的。
李骥代表的就是都护府中,诸如刘英谚、王思奉等少壮派将领的想法。
在他们看来,陇右已经足够强大,足以应对任何局面。
刘继隆扩军的手笔,又让他们误解了刘继隆的态度。
压下去一个李骥,还会有另一个李骥走上台前,他不可能把所有抱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杀光。
想到这里,刘继隆对门口的兵卒唤道:“去将高长史召来。”
“是!”兵卒作揖行礼,不多时便把高进达从正堂叫到了中堂。
与朝廷的贸易还在继续,杨知温与张淮铨还在陇西县,只是民夫换了一批又来一批。
不过相较于第一批的三千民夫及三千挽马车,这次秦州派来的民夫和挽马、牛车多达两万余。
若非渭水上游无法通航,高进达恐怕都想派船只将粮食直接运往长安。
“节帅,您召下官前来,可是有何急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