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是网络,数据又该怎么传输……”
“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网卡,还有调制解调器,光纤收发器?70年代后的技术,不知道能不能搞。”
“要搞就搞最好的,就搞光纤收发器,不过双绞线也能做备用计划……”
……
第二天,李暮洗漱锻炼完,便带着昨晚写好的厚厚一沓的详细资料前往半导体研究所。
来到实验室的第一时间,就立刻召集网络协议栈研发组的成员,让他们交叉传阅资料。
待众人看完后,他开口道:“都说说吧,有什么想法没有,问题也行。”
“李顾问。”一位中年教授举起手,喉头不自觉地咽了口口水,继续道:“这是您一个晚上写出来的?”
“当然不是,我之前便有研究,只不过鉴于昨天大家好像都不太听得懂我说的东西,才把它整理了出来。”李暮摇了摇头,道。
听到这个答案,实验室里的众人俱是松了一口气。
要是真的有人能一晚上就写出这么多东西,天才二字都无法评价他的天赋,只能用怪物来形容了。
至于李暮说他们没听懂,他们也没有丝毫介意。
没听懂,很正常的。
哪怕现在他们召集全世界最顶尖的计算机大佬过来,都未必能听懂李暮说的东西,差距太大了。
刚刚举手的中年教授继续道:“李顾问,我想知道这个接口层的帧的封装和解封装,具体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闻言,李暮微微沉吟片刻,然后道:
“数据从应用层开始,经过各个层次的处理,最终到达物理层,这个过程称为封装。”
“反之,则被称为反封装,它是确保数据在网络中正确传输的重要步骤。”
“这个过程涉及到数据的分段、加头、传输以及接受后的重组和处理,使发送端发送的数据能够在解说段被正确理解和使用。”
“那么什么叫做物理地址呢?”一个相对年轻的组员问道。
李暮解释道:“物理地址是网络适配器的唯一标识符,具有唯一性,用于在网络中确保设备的位置和身份。”
“有了这个物理地址,我们才能确保数据被发送到正确的目的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