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关键的是,在当前条件下,国内只需投入少量成本,便能构建起火力最为强劲的火炮编制体系。
这种调整看似未涉及高深技术,实则属于战略层面的重大布局,其产生的效益远非发明一款新炮所能比拟。
只不过,此类级别的调整关乎全局,牵涉全国部队,即便是陈部长,也无法擅自拍板决定。
不过李爱国并不着急,他坚信只要上级认真研究,定能发现这种编制最契合当下国内的实际条件与形势。
此刻的他,就像一个痴迷军事、夸夸其谈的“纸上谈兵”者,对着地图“开疆拓土”。
但他的听众并非普通军事爱好者,而是一群足以左右国内炮兵发展走向的关键人物。
屋内安静至极,只偶尔传来笔尖在纸面摩挲的沙沙声响。
周总工也听得心血澎湃,忍不住继续问:“爱国,你对国内火炮技术有什么想法?”
提到专业的技术,不能再信口开河了,李爱国变得谨慎了起来。
“首先,要建立火炮钢冶炼标准体系,特别是太原重机的深孔加工要提速了。”
“其次,优化苏式火炮本土化生产,建立火炮身管寿命分级制度。”
听到分级制度,周总工忍不住打断:“这分级制度有什么具体操作方法吗?”
“可以按照根据炮管的不同,按照2000/4000/6000发标准,一旦达到上限,必须退役。”
周总工赞叹:“如此一来,能大大减少炸膛率。”
陈部长不满周总工的打断,继续问:“然后呢?”
李爱国点上根烟,继续说道:“建立火炮零部件互换性标准,这个可以参考老毛子的标准。
重点改进反后坐装置可靠性、发展模块化定向管技术、研制车载弹药快速补给系统、发展模块化装药系统”
李爱国一股脑的把后世国内火炮发展的重点讲了一遍。
火炮的发展其实没有规划而言,是试错试出来的。
李爱国所做的就是站在历史长河的上空,用一把军用铲子,将那些跑偏的支流给改回到原本的大河中。
虽然他提出的很多东西,暂时无法验证,但是还是听得在场的人双眼放光。
陈部长回味良久,端起酒杯笑道:“爱国不愧是能搞出近炸引信的人,作为一个业余人士,能够对火炮具备如此前瞻性的看法。学到了,学到了,你今天的这番话,给我了很大的启发,来,我敬你一杯。”
农夫今天是真正听了天书,见陈部长敬酒,心中有些得意:瞧见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