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世昭并没有想象中赋予他们这些北方士人优待。】
【晟武元年一月,楚世昭推出了科举制度,凡是有贤才者,都能入朝为仕,打开了下层通往上层的统治渠道。】
【晟武元年二月,楚世昭保障了乞活军的日常补给,提高了军队的粮食辎重、军饷需求,稳固了军队的军心。】
【晟武元年三月,乞活军有将领不满楚世昭的出身,试图联合王守义发起军事政变。】
【他们认为仅仅是楚世昭的出身,就背叛了他们起义军的初衷。】
【王守义在楚世昭的重用后身居高位,有知遇之恩,而他对大周王朝的官吏有着发自内心的厌恶,可是楚世昭的所作所为,王守义又没有太大的反意。】
【但是王守义心里又担心,自己把别人供出去,告密给楚世昭的话,往后就没有人信得过他了,而他也再难有这样的退路可走,为了信誉和他顾虑之下的私心,他没有偷偷告密。】
【而楚世昭在军中的人,却告发了有人想要联合王守义军事政变,这让王守义陷入了进退两难之地。】
【晟武元年四月,楚世昭没有向王守义发难,而是认为这是有心人故意使然,更觉得是起义军的将士们不信任他的执政,这才使出离间计来发难。】
【而他虽为皇权贵族出身,可作为庶出子弟,深谙百姓之苦。】
【晟武元年五月,楚世昭隐去数年的旧事被重提,治安疏的文案重出天日,民心大涨,旋即,楚世昭降低了对百姓的赋税,积极鼓励百姓生产,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而原先心思浮动的乞活军在楚世昭连年的安抚下,终于平稳下来。】
【晟武元年六月,楚世昭主张和大周王朝切割秩序,又表露大景王朝是实际继承大周王朝的新王朝,他这样做的缘故,是要让大景王朝作为中原王朝的后继者,有更加正统的法理性。】
【晟武元年七月,楚世昭在南京设立了祭军坛,将那些死去的将士名号、来历纷纷安葬在此地,加强百姓对新王朝大景的依附性,认同感。】
【晟武元年八月,蓝殊被任命为征北将军,以此形成新的三路北伐之师。】
【晟武元年九月,大景王朝的百姓生活有了极大的变化,原先的百姓难以有温饱安稳的日子,在楚世昭的扶持,注重农业恢复生产,降低赋税的政策下,百姓的生存成本降低,户有余粮下,人口日益开始恢复生产。】
【当百姓吃不饱饭的时候,人口自然减缓。】
【而当百姓不仅有温饱的日子可以过,还有余粮购置其他家用时,人口就会自然回调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