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他在鄱阳之战的激进决策。
这完全就是生搬硬套了。
楚世昭主动进攻,是他没得选,再者鄱阳就不是长安,这地方是不好守的。
长安跟鄱阳不同,他是大周王朝的国都,守是能守住的,而且主动出击冒的风险跟鄱阳主动出击冒的风险是一个概念?
长安主动出击,要是打输了,基本亡国。
鄱阳主动出击,打输了依旧是有微乎其微的回旋之地,打赢了是大赚特赚,这是无本买卖。
长安这边主动出击就是打赢了,最终的影响还不是劝匈奴人退兵,又不可能全歼匈奴人这种机动性很强的兵种。
仔细想想,这都是纯搞。
“儿臣以为,不可擅作主张,盲目出击。”楚世昭摇了摇头道:“长安是整个大周重中之重,父皇可曾想过,主动出击导致守军折损严重,长安会落得何等下场吗?”
“从得失来讲,我们守,也是等待勤王部队到来,劝退匈奴人的围攻。”
“我们攻,不也是想要逼着匈奴人退回去吗?”
“可我们主动进攻,是会有被匈奴人吃掉的风险,一旦长安守军空虚,那谁说得准匈奴人会不会直接打下长安?”
“相反,我们固守长安,不主动出击,匈奴人无法保证自己的粮草,等到勤王部队声势浩荡,他自当退去。”
“因此,主张进攻之事,并不可取。”
他这一说,顿时有人不满了。
“晋王的意思是,武老将军还没有你会打仗不成?”
说话的人,正是王槐。
事实上,到底是主动进攻还是固守长安,这都是选择,很多人认为可以让武振试上一试,也有很多人觉得没必要去冒着风险去硬打。
但是呢,微妙的地方就在于楚世昭支持的,王槐一定反对。
这就是派系之争。
王槐出列,如数家珍般地把武振过去的功绩一一叙述,他这么一说,反而有点像是楚世昭瞧不起武振这位老将军似的。
这样的小朝会上,其他议事的大臣也是纷纷点头。
言辞可以骗人,但是战绩不会。
武振军功卓著,资历颇深,他们这些群臣又不懂战事,而这样一位浸淫军务三十余年,大半辈子都在靠弓马吃饭的战将提出来的看法,他们怎么能够不尊重呢?
楚世昭颇为无奈。
这下,奸臣真的是已经跳出来了。
他以前搞不懂为什么一个国家里头,很多事情怎么推行都推行不了,办个事情那么困难,你说一句话,总是有不同的人反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