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it界就更不可能。硅谷那些已经成名发展起来的公司,就没有一个和米洛没关系的。
去看部好莱坞的新片,影业公司老板还是米洛·布莱克本。
去看场超级碗比赛,职棒总冠军比赛,nba总决赛,不好意思,里面很多球队是老板还是米洛·布莱克本。玩个火爆的游戏,创意和开发都是来自米洛·布莱克本和他的公司。
或许他只能向上帝发出绝望的呜咽:天啊,我只是不想和米洛·布莱克本有半毛钱的关系,就这么难吗?
如果米洛知道了,也只会告诉对方,很难,而且会越来越难!
其实像米洛这样的狂欢式并购,已经没什么缜密的思维可言了。
有的确实是主动的商业布局,如帕拉丁传媒,雅虎itk,电子联盟、凯马特&ebay。
有的也仅仅是有利可图的投资生意,如入股苹果、微软、众多的硅谷公司。
有的纯粹就是老板钱买个舒心,如规模越做越大的军事pmc安保公司联合全球。
这就如同你逛超市,买了家里正缺的啤酒,看到打折的t恤和喜欢的cd也会一并扔进购物车。
米洛也一样,区别只在于普通人买的是一二十块的生活用品。
米洛买的是一二十亿元的公司。
普通人买东西要自己掏钱,米洛却可以充分的利用资本市场来帮着,抢着替他买单。
从1996年下半年以来,米洛已经费超过五百亿美元,参股,控股或者全资收购了三十多家企业。
米洛·布莱克本收购企业已经不是新闻了。
要是哪个月,米洛没有传出并购的消息,大家才会关心地询问:米洛·布莱克本是不是最近又有什么大动作?
米洛为什么收购漫威,米洛为什么投资思科、高通,米洛为什么投资欧洲的俱乐部。
这类文章早已看得人不胜其烦,有意思的是,难得的是每一篇都能从商业逻辑上给出完美的阐释。
有时候看的米洛几乎要笑死,哪有那么多的商业逻辑啊。
其实说白了,这么漫天撒网,米洛只不过是想实现一件事。
那就是他的产业集群中,有一天,如果天塌下来,也要有一个产品或业务怎么都能帮自己赚钱的!
收购,并购的亢奋期,已经过去了。
米洛急迫心情与凌乱脚步也可以平复下来,要更加稳妥踏实的向前走。
车厢里,米洛躺靠在座椅上,看着车窗外黄昏下的波士顿街景,思绪飘飞。
“叮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