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纺织厂里的机器但是都见过。
腓特烈回到了黑家堡后,拿出纸笔和作图工具,开始凭借记忆画出机器的原理图。
那种全自动化的机器就不用想了,只能按照其中的原理来重新设计机器。
在老家那边,从产地打包运到工厂后先用抓机、开机把成捆成卷的打松、除杂。
但是腓特烈被苏菲夫人坑了,老家那边的在产地的时候就去了籽,而苏菲夫人那边把摘了晒一下就打包送来,还得经过轧机去除籽。
不过这也不完全是坏处。
轧机去籽的原理很简单,机器内有一根转动的辊筒,上面有一些细锯齿带动,它带着经过一把梳子,籽和较大的杂物就能除去,然后用刮刀把从辊筒上刮子下来。
这时出来的已经比较蓬松,应该可以省去抓机这一步,接下来就送去开机。
开机中的主要部件也是辊筒,数个辊筒阶梯状排列,低处进的地方速度慢,高处出的地方速度快,在辊筒带动和刮刀的引导下接连经过这些辊筒。每个辊筒上面安装了很多金属小棍子,转动的时候进一步将打松,同时去除杂物。
接下来还要经过一台转速更高的单辊筒开机,把进一步打松和除杂。
接着进入梳机,这里的辊筒上有密密麻麻的细针,松软的团在几个不同转速和相对运动的辊之间经过后,团被彻底打散,长纤维被梳理成顺着同一个方向,短纤维会被去除。
梳理好的像是一张薄薄的片,聚拢起来就是条,数根条在并条机里组合成一条,使得纤维的分布均匀,然后通过不同转速的小辊筒拉扯,使得较粗的条被拉扯成长又细的熟条。
然后就轮到粗纱机和细纱机登场了,条经过不同转速的辊筒后在牵伸力和加捻的作用下进一步加工成粗纱和不同细度的细纱,这种方法比珍妮纺纱机效率高了很多,不过前提是需要足够的动力。
接下来是织布阶段。
络筒就是将纱线缠绕在圆筒上,便于下一步的工作。
整经是将一定数量的纱线缠绕在一定宽度的长筒上,作为纺织时的经线,也就是织物长度方向上的线。
为了提高纱线强度,减少在织布过程中的磨损,纱线需要经过一道浆纱工艺,这需要浆纱机。
穿经用的停经片,组成综框的综丝、综框架和综丝杆等部件让腓特烈脑袋一下子大了起来。
除了小时候经常用来做回旋镖的停经片,其它部件只记得和大概。
织布机的飞梭就简单了,工厂里的很多椅子就是用角钢焊个架子,再用废弃的飞梭做的椅面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