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人说,是舒凯
里第一个创造了这句话,“把犹太人赶进大海去”。不管那是否真实,巴解
组织的第一位主席确曾向以色列人发表过最可怕的威胁。正是这一资本和这
种才能的结合,使舒凯里成为一个极好的傀儡。
在1964 年临近时,正如他后来对法塔赫的一些领导人所谈的,纳赛尔面
临令人震惊的进退两难困境。除非阿拉伯前线国家领导人准备看到他们的国
家慢慢毁灭,作为坚持他们有朝一日将解放巴勒斯坦这一虚幻设想的代价,
他们最好的希望是同以色列人谈判,在谈判中他们的主要责任将是为巴勒斯
坦人争取最好的可能的和解条件。客观地说,可以这么说,如果以色列领导
人曾经准备给巴勒斯坦人必要让步以挽救阿拉伯国家的名誉,以色列能够在
1967 年战争之前和阿拉伯人和好。
在十多年中,纳赛尔在他的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公开讲话中,采取深思
熟虑、精心斟酌的模棱两可的措辞,努力在进退两难困境中生存下去。从他
偶尔发表的寓意含蓄的讲话中,如果巴勒斯坦人愿意展开他们的想象,他们
可以得出结论,纳赛尔确实在暗示他总有一天要为解放他们的家园而战斗。
但是,这是真正的由他模棱两可之词所引出的他们的如意算盘。与此同时,
他知道以色列领导人会利用他的模棱两可之词进行宣传。纳赛尔利用每一个
秘密的机会和私人渠道,向西方领导人及他们的使者们保证,他没有被迫在
公开场合,说过任何可被用来意味着他已改变想法、相信巴勒斯坦能够通过
战争或武装斗争得到解放的话。
纳赛尔进行工作,赢得时间以争取能给巴勒斯坦人某些好处的协商的战
略,需要从以色列领导人那儿得到两件东西:一个是对他困难处境的理解;
一个是在他们一方为巴勒斯坦人做某些积极事情的意愿。无疑,许多以色列
军事和政治领导人的确理解纳赛尔的两难处境,但是,他们的战略是使他们
的人民和西方世界相信巴勒斯坦人已不复存在。1971 年,当时的总理果尔
达·梅厄在接受我为英国广播公司全景节目采访中就明确说过:“巴勒斯坦
人现在不存在了。”
1963 年后期,纳赛尔认识到他的模棱两可之词正在两条战线起着反对他
自己的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