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算是耕读世家了。
可惜洪启熙这个人运气不好,考上秀才后再也没能进一步,而且因为多年的科举本就不富裕的家中更为贫寒。洪启熙有三个儿子,洪承畴是其长子,从小家中为了生活,洪承畴的母亲为了补贴家用做豆干为业,而洪承畴很小就懂事,经常帮着母亲做豆干,还挑着担子出去走街串巷贩卖换取钱粮。
在这样的生活中,洪承畴却依旧没有放弃学业,先跟着父亲洪启熙在家读书,后洪启熙见自己这个长子在读书的天赋比自己强许多,特意给他借贷筹集了学费,把他送去泉州学堂学习。
洪承畴不负父亲的所望,努力学习,几年后就考上了秀才,后来又在万历四十三年考中了举人,那年他才刚二十三岁,第二年,也就是万历四十四年,二十四岁的洪承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从而由一个家世贫寒的穷小子完成了鱼跃龙门的传奇经历,这才当上了大明的官儿。
可以说洪承畴简直就是后世穷小子翻身的经典励志经历,更是所谓的小镇做题家的代表人物。洪家本在当地只是普通的人家,也因为出了洪承畴这样的一个人物,让洪家这些年兴旺了起来。
原本洪承畴家只是当地洪氏的旁支,因为他的缘故现在反而成了洪氏家族的核心家族成员,从而被主支所接纳。但无论是洪承畴的父母还是两个兄弟,在家乡却从未依仗自己儿子当了大官而飘飘然,他的父亲洪启熙热衷于教育事业,拿出了洪承畴给家里的银子在当地办了宗族学堂,亲自当夫子传授学问。
而他的母亲也没有沉迷富贵之中,依旧坚持本色,在家相夫教子,悉心培养子孙辈,平日里经常做善事,在当地有极好的口碑。
听完了洪承畴的讲述,朱慎锥对洪承畴的经历大为赞誉,更赞同其父母的了不起。
有这样的父母,可以说是洪承畴之幸,而且朱慎锥记得在原本历史中洪承畴当了贰臣后回到家乡,其母非但闭门不见,还痛骂了洪承畴一番,就连洪承畴的两个弟弟也对自己这个兄长所为极为不屑,直接和他断绝关系,以表示对大明的忠诚。
这些故事流传后世,洪母之德让当地人缅怀,并为编成剧本传颂。朱慎锥想到这,开口对洪承畴道:“你父母大不易,你有多久没见他们了?”
“臣惭愧,臣在崇祯四年转任三边总督时曾回乡探望过一次,如今算起来已有十多年了……。”
“你父母如今身体如何?”
“陛下牵挂臣父母,臣感恩不尽,臣母身体尚可,只是臣父的身子有些体弱,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