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让皇帝身体遭受重创。
没有闹出乱子,全靠朝臣应对得力。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朝廷权威未失,依旧掌握着枪杆子。
在两淮地区的用兵,震慑住了各地的士绅大族,挽回了此前辽东大败的影响。
封建王朝只要不搞的天怒人怨,朝廷又牢牢掌控着武力,就不会出现大问题。
“陛下,咱们可不能听那帮书生忽悠。
什么不吉之兆,纯粹都是糊弄人的。
古之明君那么多,也没少遇到天灾。
天人感应说,就是那帮书生为了推卸责任,故意捣鼓出来的谣言。
延迟下雪这种事,每隔几年都会发生一次。
现在还没有下雪,没准明天就降下来了,不会影响农耕的。”
左光恩当即反驳道。
甭管心里信不信,反正嘴上他坚定反对“天人感应说”。
站在他的立场上,天元帝就是当代尧舜,绝不允许皇帝名声上出现污点。
明君身边多贤臣。
他自己就是那个辅佐君主的贤臣,这是原则性问题。
“这些都不重要,反正朕觉得冬天是越来越冷了。
尤其是北方各省,发生干旱的频率,明显增加了许多。
按照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很容易发生乱子。
为了大虞的长治久安,我们尽快解决边患问题。
不奢望把胡人全部干掉,最少要打出二十年的和平!”
天元帝语气坚定的说道。
这是他第一次表明立场,要对辽东用兵,在此之前都只是暗示。
“陛下放心,朝廷已经加大了军事投入。
前面损失的各营,现在均已经补充完成,还新增了五个营头。
随着朝廷财政收入的好转,明年我们能够投入更多的财力在军事上。
收复辽东,绝对不在话下!”
左光恩当即表明立场。
作为宦官,他的行事准则就是:在政治上永远和皇帝保持一致。
如果政见发生冲突,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准。
……
舞阳侯府。
“听说你小子在扬州搞得不错,御史弹劾的折子,都快堆了三尺厚。”
听到舞阳侯的调侃,李牧脸都黑了。
天地良心,他在扬州确实折腾了几下,但也仅仅只是几下。
踩线的行为多不胜数,违反大虞律的也不少,但他干的事别人也在干。
属于法不责众的那种,完全没必要上纲上线。
偶尔被御史弹劾一下可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