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侯府传承有序,避免他们生出不该有的心思,镇远侯本人也不会给他们太多政治资源。
“此事先不急着决定,你们三人的年纪还小,看待问题的眼光太过狭义。
且先跟着到地方上看看,等想明白了,再做出决定。
无论从文,还是从武,都可以给你们安排。
能够走多远,最关键还是看你们自己的能力!”
李牧语重心长的说道。
如果乱世迅速结束,这种选择也未尝不可。
可是他并不看好大虞的未来,或者说不看好永宁帝,拥有平定乱世的能力。
参考历史就知道,天下大乱一旦发生,就会进入到王朝末期。
纵使能够平定叛乱,也就苟延残喘一些年。
经历乱世之后,再实现中兴的,历史上也就汉唐两朝。
那都是运气好,遇上了中兴之主,扭转了乾坤。
更多的王朝,在遭遇挫折之后,就直接滑落深渊。
天下局势无法逆转,那么尽可能多的掌握军队,才是应对局势的上策。
当然,如果三人依旧选择从文,他也不会阻止。
武将在未来更具备优势,可同样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
战场上各种意外都有可能发生,战死的勋贵子弟,也不是一个两个。
勋贵这一波人才大爆发,似乎有恢复巅峰的迹象,但这只是一个假象。
许多人的功劳,都存在大量的水分。
立下的战功确实不少,可本质上他们只是命令的执行者。
独自领兵作战的能力如何,尚未来得及验证。
并非李牧不给锻炼的机会,主要是政治需要,勋贵集团必须尽快掌控军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培养他们。
一个个立下战功之后,就从他的麾下调离。
除了故意做给外界看,证明他没有拥兵自重外,也是团体利益需要。
相对来说,早起跟随他的那批勋贵子弟,综合素质是最高的。
外界没有那么看好他,对这些人的要求,也没那么高,在军中培养的时间更长一些。
后续情况发生了变化,李牧打出了名声,各方也变得急功近利。
看到成功的案例后,许多人忘记了战争的残酷,一些勋贵家族甚至把继承人都送了过来。
混吃等死的那帮人,都被李牧给拒绝了,可整体质量还是呈下降趋势。
在众多勋贵子弟中,李森、李来、李隆三人的能力,并不占优势。
最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过人之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