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秧了。”老王头有些意犹未尽,但马上又高?兴起来,“不过,我大儿已经找好?了木匠,准备收割完稻子就去做,后续翻地要?用?的。”
“果真有那么好使?”
“好?使?!我大儿还特意去借了别人家的使?,的确是好?使?。要?是下次春耕换成江东犁,那我们家就有多余的人再去开点荒了。谁也不会嫌弃粮食多,您说是不是?”老王头喜滋滋的,好?像明年自家就能多出几亩地来,“要?不我说还是读书人的脑子活呢,就像周录事说的,这种田都是需要?动脑子的……”
老王头絮絮叨叨,和他聊起甲字屯:“现在甲字屯那一块,好?多人去看,那边的水稻的确是长得好?,而且周录事也随他们去看,还开了几次课。”
魏徵:“开课?”
“哎,就是那个什么什么,讲学!”老王头努力半天终于记起了这个词,“周录事和徐娘子,都在东山渡这边做了两三次讲学了,每次这里都是人山人海,十里八乡的人都过来了。”
他的眼?神陷入到了回忆里,嘴角浮现起笑容,显然那几次讲学都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讲的东西我们都听得懂,周录事讲怎么种稻子,徐娘子讲要?怎么更好?的防止生病……”老王头的脸上又浮现起惆怅之色,“谁知道,原来那蛊胀之症竟然是由小小的钉螺引起来的呢?当年,我一个弟弟就是因?着这个走的……”
“好?了,不讲这些伤心事了……”
在老王头的嘴里,那几天东山渡人来人往,堪比江宁县的草市。不仅仅是东山渡上的居民?,还有大户田庄里的佃户,甚至连刚从渡船上走下来的行商们也都会停下脚步,站在人群的外围听一听。
就连镇上的狗都停止了吠叫。
魏徵听得悠然神往,还有一点点震撼。
向平民?讲学,有教无?类,这样的盛景已经许多年许多年没?有出现过了,再往上,甚至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百家诸子们游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盛况。
这也让他对周十三郎,现在还要?加上他的夫人徐四娘,更加感兴趣了。
这两位是真正的大仁大善,还是只是沽名钓誉?
这个时候,太阳终于不再在头顶高?高?的挂着了,正午已过,在家里以及阴凉地方待着的人们也开始陆陆续续的出来干活。码头这一块一下子就变得热闹了起来。
魏徵问?过老王头甲字屯的方位之后,便悄然离开,不再打?扰他做生意。
他看到了人们三三两两的拿着镰刀开始在太阳底下割着稻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