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嘴角不争气地流下了眼泪。
聂华灵作为女主人,很擅长调动气氛,熟练地照顾到每一位客人,借着闲聊啥工夫,一点一点地让两岸三地的作家们熟络起来。
中间,偶尔会穿插国际写作计划的安排。
“每星期至少都有一次讨论会,你们每位作家没有要紧事的话,最好能参加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的成员,至少要有一个题目,按照题目的类型,划分为小说、诗歌、戏剧。”
“………”
等妻子说完,保罗安格尔挨个问到他们的题目,第一个轮到的就是年纪较大的茹芷鹃。
“我准备聊聊反思文学。”
茹芷鹃作为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家,自然最擅长的就是反思题材,而王安逸也跟她母亲一样,也准备谈反思文学,显然是有备而来。
“反思文学?”
柏杨、七等生等人闻所未闻,心生好奇。
王安逸简单地解释了一番,接着看向方言,“说到这个反思文学,就不能不提到我身边这位好朋友,反思文学潮流的起点,就是从他的处女作,《牧马人》开始的。”
此话一出,一道道目光立刻投向方言。
“怪不得伱写的《拯救大兵瑞恩》,能把战争和反思结合得那么好,能从反思中写出人文关怀、人道主义和人性善恶,原来如此啊。”
聂华灵恍然大悟。
合着眼前这位,是华夏反思文学第一人!
“《拯救大兵瑞恩》那本书,我也看过了,虽然还没看完,但我觉得,在战争反思这一块,完全不亚于《现代启示录》那部电影带给我的启发。”刘武雄忍不住多夸了几句。
“反思,反思……”
柏杨自言自语,眼睛直直地盯着方言。
方言笑而不语,早从迈克那里了解到,美国在越战之后,整个社会上上下下处于迷茫和反思,关于越战题材的反思电影,层出不穷。
《第一滴血》、《现代启示录》、《猎鹿人》、《野战排》、《全金属外壳》……
于是乎,环顾四周,“我也非常希望《拯救大兵瑞恩》,能给广大美国读者带去反思。”
“你说得没有错,美国现在需要更多的反思!”保罗安格尔站了起来,往客厅走去,很快地又走了回来,手上多了一份报纸。
然后递给方言,“《纽约时报》对你这本书的点评,就是我对这本书的评价。”
“《纽约时报》点评了我的书?”
方言挑了挑眉,翻看报纸。
就见在文化版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